他們是真做到了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同時贏得生前身後名。
曆朝曆代的文臣們想到唐太宗身邊的文臣武將,羨慕。皇帝們又何嘗不知道呢?
朱棣:“文皇未起兮四維如毀,文皇既位兮八荒如砥,但最後皆歸於乘天下鼎沸,叱吒風雲,蕩平群寇,修齊庶政,現貞觀盛世。太宗之強悍,舉世皆無。”
朱元璋認同:“太宗能力強悍卓絕,治下公平,廣開門路。有容人之量,與人才共治天下,文有理則言,武有功不震,皆能一心向國,向名,向民。”
而且隻要一心為國為民,武不擔心失城池,文不擔心獻壞策,因為一切有唐太宗兜底,太宗乃天下武功至強者,雄才大略者。
朱元璋身邊的臣子們暗暗讚歎:“功名利祿皆有,不用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日子正是有才者所求的。”
文臣的房謀杜斷,諫臣的名垂千古,武將的開疆拓土,青史留名。
不用像嶽飛一樣赫赫有名卻深陷‘莫須有’風波,也不用像於謙一樣,捍衛國都,穩住整個大明卻含冤被害,沒有鬱鬱不得誌,沒有黨爭之亂,整個朝堂積極向上,全部為治國安邦而奮鬥,為民生疾苦而奔走。「1」
隻要在唐太宗身邊,人人都可以施展才華,實現抱負,人人可出頭。
可惜,太宗可遇而不可求。
千年難得一遇之聖君,唐太宗也。
【為了讓自家老夥計們賢德普天稱頌,芳名萬世流傳,唐太宗昭告天下,修建淩煙閣。】
仙幕上展示出一個視頻,視頻中的人已經可以看出有些許年紀了,但李唐界麵的人一看就知道,這人正是李世民年老的時候。
太宗李世民界麵,臣子們麵麵相覷。
“淩煙閣,俯窺淮海,仰眺荊吳。我王結駕,藻思神居。”房玄齡念出一句詩。
武將們聽不大懂,但文臣們皆反應過來:“是宋鮑照的《淩煙樓銘》,宜此萬春,修靈所扶。”
【這座建立於貞觀十七年的淩煙閣,隨著唐太宗念出:“為人君者,驅駕英才,推心待士。”這句話而立。
晚年的唐太宗是寂寞的。
一個皇帝年歲比功臣們小許多,是幸事。
因為皇帝不用擔心後輩子孫因功臣們還在世而苦惱,甚至還得窩裡鬥一番才能掌權。
但皇帝年歲比功臣們小許多也是悲事,因為這意味著貞觀二十三年享年五十二歲的太宗陛下將會接二連三的送走同自己出生入死,比親兄弟還親的兄弟們。
武德五年病逝的鄖國公殷開山;貞觀十四年暴病而死的河間門王李孝恭;貞觀四年病逝的萊國公杜如晦時年四十六歲;貞觀十七年的鄭國公魏徵享年六十四歲;貞觀二十二年病逝的梁國公房玄齡;貞觀二十一年病逝的申國公高士廉享年七十三歲;貞觀二十三年病逝的衛國公李靖終年七十九歲;貞觀二十二年染病而死的宋國公蕭瑀享年七十四歲;貞觀十六年褒國公段誌玄;貞觀元年蔣國公屈突通;貞觀十二年譙襄公柴紹;貞觀十三年邳國公長孫順德;貞觀六年郯國公張公謹;貞觀十二年永興文懿公虞世南;貞觀九年渝襄公劉政會;貞觀十二年胡國公秦瓊…… 】
仙幕的話簡短,但聽在這些被點到名的人耳中卻無異於閻王在照著生死本念人名。
雖然還沒有到那一步,但李世民站在高台上好似看到了那一幕:曾經出生入死,談笑風生的兄弟們一個個死在前頭,熱鬨的皇城中逐漸隻剩下一種聲音——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討好聲。
沒有魏徵總是不怕死的頂著人頭直諫;沒有善於籌劃,點子多的自己不知道選擇那個的優柔寡斷房玄齡;也沒有善於判出玄齡哪個點子好的杜如晦;沒有阻止他占卜的公謹和書法卓絕的虞世南;也沒善於明哲保身,雖然厲害但總是喜歡躲在人群背後觀察判斷形式的李靖;也沒有善於打理內政,但固執絕不認錯,整天與房玄齡杜如晦整天吵吵鬨鬨,就差打起來的蕭瑀……
現在的他很熱鬨,未來的他身邊冷清到死寂。
李世民很無力,因為看臣子們去世的年歲,都是耳順知天命之年,已經算是長壽之命了,但這也代表著他無力阻止臣子們死在他前頭……
其他臣子自然能體會李世民如今的心情,這是他們惜之重之,愛之寶之的陛下。
就是讓他們沒想到,他們親愛的陛下竟然五十二歲就去世了!
叔叔可忍,嬸嬸不可忍!
他們默默地走到李世民跟前,企圖打斷李世民沉浸在悲傷中的情緒,開始七嘴八舌討論起歲數來:
“陛下,我們應該大力發展醫者了,這不行啊,得調養身體啊!”
“對呀,陛下我蕭瑀都活到了七十四歲,五十二歲病逝不行的,陛下!”
“陛下常年行軍大戰你這個文臣怎能對陛下不敬!”
“房玄齡你想什麼?李靖都活到七十九歲了,陛下活到五十二歲就是不行!”
一堆人打打鬨鬨,熱鬨到李世民心中的小悲傷消失大半。
順便覺得蕭瑀果然很吵鬨。
【那年杏花微雨,太極殿旁淩煙閣立起。
裡麵是工匠們細細描繪的《二十四功臣圖》和《十八學士圖》。雖然當年一起打天下的臣子們我們不能同年同月同日死,但可以用淩煙閣記下你們當年的榮光,受萬民敬仰,流傳千古。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華夏上下五千年,要是提起流傳千古最多的功臣,世人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就是唐太宗的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們。
讓臣子們善始善終得圓滿,賢德普天稱頌,芳名萬世流傳,李世民做到了。】
隨著仙幕上大門的展開,眾人終於看清高閣裡的陳設。
三層的高閣,正門一入就可以看到大廳畫壁上的像讚。
這些像讚算下來總共有二十四副,裡頭高度概括了二十四個功臣的功績、人品和才能,肉麻,但滿含撰寫者對畫像中人的喜愛。
熟悉李世民撰寫風格的文臣們一下子就看出這些滿含喜愛之意的像讚是誰撰寫的,一定就是他們陛下!
他們看向李世民,也不吵鬨了,眼含熱淚。
李世民被看得不好意思,他承認,未來的他在寫的時候真有可能眼含熱淚。
順著仙幕視頻的移動,眾人看到中間門一組畫壁的過道真的畫了畫像,細細看去,裡麵的人都是曾經功高宰輔的臣子們。
再跟著視頻進入最裡麵,上麵的人真可謂是百姓們耳熟能詳的人物了,他們是初唐功高王侯之臣的畫像。
長孫無忌、李靖、魏徵、房玄齡、尉遲敬德等人毫不意外的在上麵看到自己的身影。
再結合那肉麻的像讚和仙幕對他們這些臣子死後名的讚揚。
在場眾人:QAQ
光武帝劉秀的雲台二十八將是他兒子建的,甚至還有暗箱操作,但這淩煙閣是他們陛下督建,像讚都是陛下親自撰寫的,看上麵寫的肉麻兮兮,真的是滿滿兄弟情!
得此陛下,夫複何求!
“陛下!”
齊齊一聲吼,嚇得禦花園的鳥兒飛絕。
就連李世民都被嚇了一跳。
他無奈笑了:“這些都是諸位愛卿應得的。”
李世民自然能夠懂得為何未來的自己要修建淩煙閣,繪製淩煙閣功臣圖像,因為這些臣子就是他的一生。
十六歲初入戰場,到五十二歲去世,他一輩子幾乎都是和兄弟們度過的,他唯一能夠交與後背的,就是這些臣子。
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
【李世民就是老實人最愛的領導!做事麻溜,但不會邀功請賞的老實人本以為就此埋沒,沒想到主家竟然讓整個集團和整個世界的人都知道這個老實人做了很多事情,而且做的很漂亮!
這種主家試問誰不愛!誰能不愛!
簡直愛慘了好不好!
唐太宗李世民不愧是不同類型打工人心中的好老板。】
【他還創立了昭陵陪葬製度。
李世民號召文武大臣們死後陪葬昭陵。
在那封定功臣陪葬製的詔書中,李世民寫道:“佐命功臣,或義深舟楫,或謀定帷幄,或身摧行陣。同濟艱危,克成鴻業,追念在昔,何日忘之?”「1」
唐太宗應該也是相信人定勝天的唯物主義者,畢竟要是不信怎麼可能起義呢?怎麼可能打戰的時候整天以身犯下呢?但他在這封詔書中最令人深刻的一句話就是他選擇做了一個唯心主義者。
李世民在功臣們死後保有一絲幻想:“若營魂有識,還如疇曩,居止相望,不亦善乎?”
若諸位魂魄還有神識,那就在地下一起居止相望,不也很快樂嗎?
我們可能會是“逝者無知,鹹歸寂寞”,但萬一呢?萬一“營魂有識”呢?
唐太宗抱著這一絲想法,讓功臣們陪葬在他的身側。
生前,我們把酒言歡,死後,我們“居止相望”。
懷抱著期待,在地底下相聚,這是唐太宗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