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親媽”經紀人, 陸怡婷可還真不是那種隨隨便便信口開河的,既然說是會給李思詩將一切都安排得妥妥當當,那麼她在掛掉這通電話之後,當即就是立刻開始著手準備《人在江湖》的宣傳工作起來了。
李思詩之前和程爾健合作的《人魚奇緣》在東南亞地區票房大爆特爆, 這個人氣“基礎”自然是和港城本土的原著fans一樣, 絕對不可放過。
對於這種小成本電影, 無疑就是要儘可能最大化地利用所有一切原有的資源, 然後試圖讓它靠著這樣的層層條件累加, 最終拚湊出一個讓人滿意的結局來。
儘管李思詩目前最欠缺的是足夠分量的獎項, 但在投資商的眼裡, 獎項隻是拿來做噱頭好以哄騙觀眾進入電影院買票的錦上添花,他們真正要看的, 乃是投資本金和票房成績的對比。
票房成績一直又好又穩定,那麼就算被那些影評人毒舌嘲諷為“商業片巨星”, 投資商們也照樣繼續找你合作;倘若票房成績不好,那麼即使手握好幾個重量級獎項和公認演技高超, 投資商看到你名字就已經是聞風喪膽……
樂壇這邊,因為《勁歌金曲》是自家的, 而且音樂類獎項在論資曆的同時也論人氣、銷量和後台運作,要捧超新星不算太困難——譬如以今年李思詩的樂壇成績和暴漲的人氣來看,自己給她運作一個“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手”這個女歌手賽道的最高榮耀,應該是很有機會的。
但相對來說,影壇這邊的獎項所看的東西就要“麻煩”得多,尤其是影視類獎項特彆喜歡“尊老”而少有“愛幼”之舉,再加上前有嚴穎怡這個強捧造神最終一朝隕落、就成為大牌票房失敗之後的背鍋神器的前例……
鑒於這種情況,彆說金影獎那邊不敢再挑戰強捧超新星去締造神話,就連莊夢華和陸怡婷兩人, 都因此而開始重新討論了對李思詩的原定計劃,商量她們是不是要放緩一些步子了。
就像黃倩妍一樣,雖然和藝術片的緣份有限,好幾次突破性的角色嘗試都與獎項擦肩而過,到目前為止滿打滿算,也就隻有靠著代表作《倩影秋恨》在台島拿下一個金蓮獎最佳女主角獎項,至於同年的金影獎最佳女主角竟奪,則是敗給了大前輩邵芬芬。
說來也不知道是碰巧還是實在不幸,李思詩今年能衝擊獎項的兩地電影頒獎禮的,也就隻有《追夢之聲》一部。
而今年的金影獎和金蓮獎最佳女主角大熱門,就又是邵芬芬的另一部力作《人到四十》。
兼且最難辦的是,邵芬芬已經憑著這部電影,在今年的柏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成為了繼商瀾玉之後的第二個華人柏城影後。
文藝片、老戲骨、柏城影後三重鋪墊,莊夢華和陸怡婷都不用想太多,很快就商定了暫避其鋒——在明年4月舉辦的本土金影獎頒獎典禮中,雖然還是會給李思詩繼續選報最佳女主角竟奪,但選報上去的對應電影,卻是換成了最多也就是拿個提名的《人魚奇緣》。
至於今年年底即將要舉行的台島金蓮獎,則是用圈子裡為了衝獎更保險而另辟途徑式的“主轉配”手法,在竟奪最佳女主角這一個獎項明顯是沒什麼希望的時候,乾脆就選擇不要這個提名,而是重新“修改”電影角色的定義,將電影男主角定為唯一主角,那麼相對的,原本的“女主角”自然就是順延變成第一號女配角了。
用這種手法,將李思詩在追夢之聲裡的角色定義為女配,再選報今年的金蓮獎最佳女配角竟奪,這樣她們能得獎的“贏麵”就明顯大了不少。
這樣的“主轉配”式跨界轉換,乃是後台運作的慣用手法,陸怡婷對此不算陌生,早早就在之前的時間裡陸續安排得差不多了:也彆說先拿女配獎項再拿女主獎項會掉格,事實上,這才是一個演員得獎的最正常的流程。
那些一出道就拿下主角獎的,要麼過分契合角色本色出演、要麼天賦異稟超絕常人、要麼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一點點運氣……
既然李思詩沒能像黃倩妍一樣出道恰逢電影黃金時期,靠和各式各樣的大牌巨星合作大片,用數量堆積成大花旦;也不能像嚴穎怡一樣出道遇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被時勢造神;那麼乾脆就是給她重新安排一條穩紮穩打的路線,從“低”升起,拿下所有該拿的獎項。
甚至乎,這條因為李思詩剛剛新人出道不久就碰上神仙打架、最終隻得被迫重新修改出來的發展路線,才是最難以複製的一條路線——新人獎、配角獎再到主角獎,乃是一個演員最為標準的表演獎項“大滿貫”。
除卻金影獎草創以至於很多條例都還未曾完善的第一屆,出現了所謂的“曇花一現”,由本色出演問題少女的陳碧湄同時提名了最佳新秀獎和最佳女主角,並且最終成為了最年輕的金影獎影後和作品最少的金影獎影後之外;其他“天才”們一出來就直接拿主角獎的話,都得是會因為“獎項均攤”的潛規則而缺失掉演藝生涯裡的新人獎。
而新人獎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都要比分量最重的主角獎更難拿——因為它對於每個演員來說是有且隻有一次,僅限於新人出道時出演的第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