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
亦或是九十年代!
顧傾城緩緩坐了起來,左右看了看,發現這間屋子很大,隻是家具少得可憐。
除了身下躺著的一張雙人木架子床,就是床邊靠牆放著的一個衣櫃,以及靠著另外一麵牆壁的木桌、木椅。
地麵鋪了青磚,但還是會有泥土。
靠近門口的位置,擺放著臉盆架。
架子上掛著兩條毛巾,放著一個白底紅花的搪瓷臉盆。
臉盆架旁,還有一個印著“囍”字的暖水瓶。
顧傾城側耳聽了聽,沒有太過嘈雜的聲音。
似乎,屋子裡除了她,並沒有其他人。
顧傾城便開始接收劇情,以及原身的所有記憶。
原主顧青青,五十年代生人,是個普通的農家姑娘。
十八歲的時候,相親嫁給了家在郊區的軍人常愛國。
常愛國比原主大六歲,二十四歲才結婚,在農村已經算是“高齡”了。
不過,人家自身條件好,雖然也是農村戶口,但家就在城郊,抬抬腳就能進城。
家裡有地,種了菜還能拿去城裡賣。
城裡的工廠招工,郊區的百姓也能最快時間內得知。
常愛國上過初中,畢業後,入伍當兵。
二十四歲就已經是副連長了。
每個月都有津貼,還有糧票等各種票據。
常家呢,除了常愛國,還有兩個孩子。
長子常建國早些年去廠子裡做學徒,已經成了廠子裡的正式職工,將自己的小家都搬去了城裡。
小女兒常桂枝嫁給了家在城裡的初中同學,徹底跳出了農門。
再加上一個常愛國,常家的三個孩子幾乎是方圓幾裡有出息的孩子。
這樣的門第,在城裡不算什麼,但在農村,在郊區,絕對算得上好人家。
當然,原主也不算太差。
父親是生產大隊的會計,母親則是十裡八鄉出了名的接生婆。
顧家有六個孩子,四男兩女,顧父顧母也都想辦法給安排了前程。
原主是家裡最小的孩子,比大哥小了十幾歲。
顧母生她的時候,都四十二歲了。
大孫子都快一周歲了,擱在農村,妥妥的“老來得女”。
這樣的小女兒,一出生就注定會得到父母、乃至哥哥姐姐的疼愛。
所以,在重難輕女的農村,顧大哥都隻是讀了兩年私塾,而原主卻一路讀到了初中畢業。
除了她自身愛學習外,也是因為父母寵愛。
原本,原主還想繼續讀下去,可惜,那時的學校早就亂了。
顧母呢,也因為意外去世了。
原主就從學校回家,料理家務,照顧老父親。
過了兩年,顧父從喪妻的痛苦中緩過勁兒來,便開始張羅女兒的親事。
他托了好幾個媒人,千挑萬選的,選中了常家。
常愛國的條件,確實非常好。
除了年紀稍稍大了些,幾乎沒有毛病。
至於年齡大,也不是大問題,畢竟在人的認知裡,年齡大的男人,更懂得疼人。
至於常愛國是軍人,嫁給他,可能會兩地分居的問題。
常家也有表態:常愛國已經是副連長了,有家屬隨軍的資格。
等新媳婦過了門,婆婆稍稍教導些規矩,就讓她去從軍。
這樣的話,不但能夠解決夫妻分彆的問題,興許還能給新媳婦在駐地找個正經的工作。
顧父聽了常家的回話,愈發覺得滿意。
就這樣,彼此相看了兩次,第三次便定了親事。
不到一個星期,原主就嫁給了常愛國。
常愛國是個不苟言笑的人,對原主也沒有太多的溫柔。
不過,原主可以理解。
在這個時代的北方,尤其是農村,男人都是這個樣子——
大男子主義,嘴笨,脾氣大,但靠得住,能夠支撐起門戶,為父母、妻兒遮風擋雨。
不說外人了,隻說顧父,跟顧母感情好,顧母去世後,沒有再娶,而是竭儘所能的照看所有的兒女。
但,就是這樣的愛妻好男人,顧母活著的時候,也不曾主動的幫顧母分擔家務。
油瓶倒了不扶,吃飯連筷子都不拿,擎等著被伺候!
而顧父,卻已經是難得的好男人了。
他不打老婆,不賭錢不酗酒,自己省吃儉用,把錢都交給家裡!
原主的幾個哥哥,基本上也都是這樣的性情。
從小在這樣的環境長大,原主早就習慣了,對於常愛國的“冷漠”,也隻當是他不善言辭、麵冷心熱。
所以,原主並沒有覺得自己的這場婚姻有問題。
哪怕婚後第三天,丈夫就離家了。
哪怕結婚六年,依然沒能去隨軍。
哪怕自己剛剛生下女兒,丈夫就報了個剛滿月的孩子回來讓她養……
她都忍了下來。
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