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快的官員已然到了始皇帝近前,感受到立於上首的始皇帝愈發深重的威壓,額頭幾乎要冒出一層冷汗。
完蛋,陛下好似生氣了,該怎麼巧妙保命?
始皇帝聞言,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給眾人帶來了怎樣的威壓,隻是不由自主地皺了皺眉,兀自狐疑。
仙人為何要說這世上沒有神仙?
還有為何要那般篤定,沒有人能長生不老?
莫非自己真的還沒能來得及尋到長生之術便逝去了?
從小便心智堅定的始皇帝此刻還並沒有放棄尋覓長生之法,隻是暗自決定要加快尋找的步伐。
【首先要聊的,自然就是我們大名鼎鼎的始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啦。】
暗藏在鹹陽城中,打算擇機顛覆秦國統治的六國舊人:……
什麼狗屁神跡,怎能如此吹噓秦政暴君?
而鹹陽宮中的宮人,終於覺得自己可以喘氣了。
【秦始皇滅六國,設郡縣,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使得中國人第一次有了天下一統的概念,即便戰火分裂數百年,每個人卻都還盼著家國統一。
除此以外,秦始皇最偉大的成就就是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讀書人,即使相隔千裡,即便口音不同,提筆寫下的卻都是同樣的文字,而文字是文化的載體,也正是因為這一創舉,致使我華夏文明縱然幾千年來磨難無數,卻始終人心未散,凝聚成一個整體,彆以為統一文字是個簡單的事,畢竟看看我們的隔壁鄰居,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還沒完成這一步呢。
可以說,僅憑這兩點,秦始皇這千古一帝的地位便是當之無愧的。】
天幕中的聲音雖然輕快,卻能輕而易舉地從中聽出幾分堪稱是自豪的情緒。
始皇帝雖然從來對自己創下的不世功績十分有自信,但能從天幕中聽到如此不加掩飾的褒獎,卻仍舊讓他覺得格外暢快。
他就知道,自己的功績一定可以彪炳史冊,他大秦的基業,也必定可以綿延萬世。
隻是還沒來得及表露出自己的自豪,便聽那天幕話音一轉。
【不過,隻要是談到長生這種話題,從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帝王們的智商就會直線下降,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自然也不例外,還憑借自己身先士卒的勇氣和極為響亮的名聲,成為後世文人學者們用以借古諷今的極佳素材。】
始皇帝表示,這話聽起來好像在內涵他傻。
【仙人之說,最早或可追溯至戰國時的燕國和齊國,說渤海上有蓬萊三神山,也就是蓬萊、方丈和瀛洲,說三神山遠觀如雲,湊近看卻又居於水下,會隨風而散,還說三神山有長生不老藥。
方士徐福采用了這樣的說法,結果秦始皇便真的相信了,耗費好幾萬黃金,還讓徐福帶著男女童各500名出海了。
徐福出海是出海了,當然是一無所獲,為了保命,便跟秦始皇說,長生不老藥當然是有的,但是海裡有大鮫魚,所以才得不到仙藥,秦始皇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竟在當晚真的夢到了鯊魚,便又信以為真,讓徐福又帶著長於弓箭的人再次出海。】
天幕外的秦始皇皺了皺眉,並沒有覺得自己選擇相信徐福有什麼問題。
海上三神山之說由來已久,齊威王和齊宣王都曾率人去找過,徐福是齊人,知曉些內幕想來也是自然的。
隻是聽神跡中仙人的意思,像是早已預知了後來的事,徐福騙了他?
他心下雖有些不快,但聽天幕之中人的意思,應是後世之人,心下便已多信了幾分,忍不住思忖起徐福之事。
【渤海之上自然是不可能有三神山的,所謂三神山,後人根據史記中的描寫進行了科學分析,應該指的是“海市蜃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光的折射。】
常柚非常貼心地配上了世界地圖以及關於光的折射的相關簡易配圖加以說明。
各時空的帝王們雖然實在也沒聽懂什麼什麼折射現象,卻一下子都被那張左上角的世界地圖吸引了。
始皇帝也不例外,登時便連什麼長生之術也沒空研究了,他衝身邊侍官喝到:“快將此圖勾勒下來。”
話音剛落,便見那頁麵已然散去。
從輿圖中回過味來的劉徹:不對啊,好像他那些方士也是拿蓬萊三山忽悠他來著呢。
【不過秦始皇自然是等不到徐福回來了。不久之後他便病逝於沙丘,徐福也不知所蹤了。】
上一秒還在為大秦儘心儘力妄圖從神跡中多窺得些天機,下一秒便聽見自己的死訊的始皇帝:……
作者有話要說: 1. 作者不是專業曆史學者,隻是曆史愛好者,若有疏漏還請多多包涵,會儘量客觀,但難免對龍鳳豬Bushi等帝王將相頗有好感,對昏君比較有惡意,但會儘量克製我自己!
本文除了就是這種正經的視頻,中間還會穿插一些趣味性的侃一侃,比如侃一侃那些帝王讓人啼笑皆非的各種號呀,侃一侃影視劇中被玩壞了的王侯將相之類。
也會有那種娛樂用的惡搞小視頻(也許)
如果大家有好的腦洞,也可以多多提供,給我一些新的寫作方向呀,筆芯,愛你們!
2.其實中國古代並沒有一個明確的仙人說,因為古代人事死如事生,所以認為生前是君臣父子,死後便也是君臣父子,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臣子配享太廟。
現代意義上的所謂仙人,最早或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主要出現成因主要是因為時代的壓迫和一定意義上的思想解放,想要躲開這汙濁的世界,可人總是要穿衣吃飯的,那該如何辦呢,便就設想出了那些可以風餐飲露,騰雲駕霧的仙人,不受俗世紛擾,也是反抗之間古代所謂死後也有君臣父子的桎梏。
此觀點主要來自於顧頡剛先生的《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3.《史記 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儘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並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齎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其明年,始皇複遊海上,至琅邪,過恒山,從上黨歸。後三年,遊碣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郡歸。後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會稽,並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還至沙丘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