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雖然從小沒遇過什麼挫折,但到底權力浸淫這麼多年,對於政治也素來十分敏銳。
若說有什麼事足以讓漢室傷筋動骨,最大可能,便是東宮太子。
莫非據兒是……
【巫蠱之禍是漢武帝晚年的一場嚴重的宮廷政治災難,前後牽連數十萬人,無數官員被夷滅三族,戾太子劉據和衛皇後自儘,最後隻能徒勞地修建一座“思子宮”,頒布一道《輪台詔》罪己,然斯人已逝,多言徒然。
而巫蠱之禍牽連上戾太子,說直接一點,是江充這個小人瞞天過海陰謀詭計,其實根本原因還是父子溝通太少。有人說,漢武帝是因為怕太子權力過盛,威脅自己權柄,加上擔心衛氏外戚過熾,所以自導自演的。】
劉徹非常自信地對身邊的衛青道:“仲卿啊,你知道的,朕從來不偷偷摸摸乾事。”
衛青心說那確實,他們陛下乾什麼壞事都毫不心虛,敢做敢認。
【我認為這個理論不太能站住腳,且不論漢武帝對朝政的把控根本不容旁人撼動,在劉據已經成年且頗有能力的情況下,漢武帝其實未必會疑心他被外戚牽著鼻子走。
而且一個帝王的自信心和猜忌欲很大程度上跟自己的成長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像漢武帝這種從小順風順水,自從被定為太子之後,他爹親手替他殺了前太子開路,登基之後基本上要啥有啥的人來說,很大程度上長不成一個變態。
漢武帝是瘋了嗎,為了清算衛家,先逼迫太子謀反,牽連一波官員,再為了太子把自己這邊的官員也料理了,搞得朝堂震蕩,最後培養了三十年的太子也沒了,立一個沒斷奶的娃娃登基,結果輔政大臣還是霍家的外戚,這是正常腦子的人能乾出來的事?
當時漢武帝在甘泉宮度假,對,就是那個專門修煉來求神拜長生的甘泉宮。但太子遠在長安,無法聯係到武帝,武帝派人去長安,結果信使連長安都沒敢進,就說太子謀反了,完美的信息差之下,太子以為武帝已故,是有小人從中作梗,乾脆率兵把江充砍了,隨後被鎮壓,趁亂逃出長安。武帝即便是在知道他弄兵之後也沒有立刻想殺他,隻是讓人將太子找回來讓他自辯,劉據認為自己子弄父兵,辯無可辯,遂自儘而亡。
隨後漢武帝便又進行了嚴酷地報複,將跟戾太子相關人全部誅殺殆儘,朝野上下基本全被牽連。】
年輕的劉徹先是狠狠地被這殘忍的真相驚呆,不合時宜地冒出了個想法:據兒,什麼時候這麼勇了?
頗有去病之風啊。
而後才意識到這也許是劉據一生一次的勇敢,最終卻以一種怎樣的結局收場。
他辛辛苦苦培養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啊。
他們父子君臣,如何便走到了那一步。
子不信父,父不信子,君臣猜忌。
他也能想象,自己是用一種什麼樣的心態血洗朝堂的。
已經回到長安未央宮的年邁的漢武帝表示:“還不趕緊攔下太子!”
【漢武帝大概也沒有想到,自己隻是如往常每一年一樣,去甘泉宮養養病,拜拜神,煉煉丹,就把自己老婆兒子都煉沒了吧。不過其實這也是因為衛青和霍去病都死得太早了,導致太子身邊沒有可以在武帝身邊說得上話的人,但凡他二人之間有個可以傳話的話事人,事情應當也到不了這個地步。當時江充如此無所畏懼地選擇汙蔑太子,不也正是看到了太子身邊已無受寵外戚的助力了嗎。】
業已年邁的漢武帝立於未央宮殿前,腰背已有些許佝僂,微微仰頭看著這碩大無比的天幕,有些渾濁的雙眸竟然染上了些許的淚光。
是啊,仲卿和去病實在是去的太早了。
若非如此,他又何至於至今遲遲不能徹底打走匈奴,又何至於讓漢軍精銳儘損。
如果神跡能顯靈於此,隻願也可以將此事告訴更年輕的自己。
若無帥才,又何須強求功業。
而那一瞬間,另一空間尚且雄心勃勃的漢武帝,看著這一切將發生在未來的悲劇,久久無言。
“以後膽敢再言有以巫蠱害人者,朕先夷了進言者的三族!”
要不甘泉宮還是彆去了吧,有點晦氣。
【不過劉據的悲劇也一定程度源於在他之前隻有一個扶蘇的案例可以參考,他不想當冤種扶蘇,隻好選了另一條路,結果沒想到開辟了一條新的不歸路。】
突然被CUE的扶蘇:???
冤種是何意?
他也造反了?不會吧?
他抬頭看了一眼自家父皇,深覺哪怕給他二十萬大軍他也不太敢。
作者有話要說: 今天好像這一章寫的有點略滿,之後可能會把控一下內容方麵,感謝各位小天使的支持指正呀。
PS:秦漢時期,尤其是西漢之後,儒學其實跟孔子時代的儒學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彆,可以說,兩漢時期的儒學帶有許多神秘主義的色彩,也與巫術進行了結合。
王莽和東漢光武帝劉秀都相信讖緯之說,會依據讖緯任命重要官職。
可以說,與孔子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注重理性的觀念相去甚遠。
所以漢武帝會相信巫蠱之術,會擁有這樣的理念思想,是不足為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