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就來盤盤唐朝那些事。】
提到唐朝,先前因為已經被天幕點名批評過了,唐朝諸位皇帝恨不能讓天幕就此消失,實在也不想被當眾處刑。
【那或許就有人要問了,秦皇漢武如此權勢,追求一生,最後都沒能成功,漢武帝更是發出了那樣的感概,自小接受最高等的教育的那些貴族王公們,怎麼還會信了長生的鬼話,矢誌不渝地去找死呢?】
這天幕的講解深入淺出,縱使看不懂天幕之上的字句,但是常柚的話語他們卻都能聽得懂,因而京城中的百姓也紛紛尋了空地來聽,畢竟皇家八卦,誰又能不喜歡聽呢。
聽到常柚如此說,曆朝曆代整日黃土背朝天的人們也紛紛點頭,這些貴族子弟們是傻的嗎?竟然這麼喜歡找死。
【其實他們又何嘗一點都不知道呢,不過人心便是如此,就算吃死再多人,也總會相信自己是最特彆的那一個,大權在握的帝王尤其如此。
但惜命的皇帝雖然還是會孜孜不倦地找尋長生之法,但卻不一定吃。北齊文宣帝高洋得了所謂九轉金丹,卻隻將它放置在玉匣中,美其名曰:“我貪世間作樂,不能即飛上天,待臨死時取服。”
這意思就是,我其實也怕死不敢吃,還是等快死的時候死馬當活馬醫試一下吧。】
劉徹見自己的那部分已經完全過去,雖然仍舊心有餘悸,但到底還是鬆了口氣,臉色也沒有剛才那麼差了。
終於沒有更多自己的糟心事要被說了,看起來現在就可以悠閒看彆人的熱鬨了。
隻是他看熱鬨不嫌事大,還不忘了跟共同看戲的大臣挽一挽尊道:“瞧瞧,朕在他們前麵都知道沒事乾彆亂吃丹藥,也都跟他們說了,長生是虛妄,看看那些後來人,還真是一點腦子都沒有,完全比不上朕的聰明才智嘛。”
眾大臣習以為常地抬頭看天,彼此都從彼此臉上看到了相同的內涵:看吧,陛下他又可以了。
【盛世大唐,是我中華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寶,而縱觀大唐二百九十年的曆史,其中最為耀眼的,當屬我們大唐的太宗皇帝李世民。
唐太宗之功業,非但讓千秋之後的我們津津樂道,便是在唐朝,也是最為讓人懷念追憶的帝王。史書有載:“秦王功蓋宇內,中外歸心。”可以說,二鳳陛下非但功在千秋,也譽滿當代。】
天幕出現之時,尚是秦王的李世民正在跟李淵等人於殿內議事,便一道出去觀看此神跡。
李世民向來對神仙之說沒什麼興趣,心下原本以為這定然又是什麼故弄玄虛的物什,卻越聽越精神。
這竟然是後世之人的評說!
什麼長生之道是不甚重要的,重點是若是可以從中窺得些許未來之事,能提前規避些許災禍,或可使百姓少遭劫難。
此刻聽到天幕中人說起他便是那大唐的太宗皇帝,心情倒頗為微妙。
阿耶隱隱約約的排擠與李建成的敵意他並非全無所察,他自覺自己這位兄長也並無明君之風,他為何不可奪一奪這帝位?
不過心下卻也總有徘徊,他也並非當真灑脫於世,對自己的身後名毫無掛懷,聽到天幕中人如此盛讚自己的功績,他也算鬆了口氣。
看來後世並非一個唯嫡長論之的時代。
還有,為何又要叫他二鳳陛下?
雖然,他確實有過拿鳳凰自喻的想法啦。
後世的人怎麼連這都知道。
但他微微皺了皺眉,並沒有忘記方才這天幕所說之帝王,全都是醉心於追求長生之術的帝王。
莫非他登基之後也變了性子,開始追求那毫無意義的長生了?
也對,之前不還說大唐的太宗是吃丹藥死的嗎。
對此,他並不相信。
而他旁邊的李建成聽此言論,臉色堪稱鐵青。
他就知道,父皇將軍國大權悉數交於秦王,他焉有不反之理?可既然阿耶已然立他為太子,李世民此舉,便是謀逆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為何天幕卻對李二大加讚譽,還有本朝的那些唐人們,緣何這般擁戴李二?
他才是大唐的太子!
而李淵則不動聲色地看了一眼自己的二兒子。
【另有唐製:有冤者哭昭陵下。而昭陵便是唐太宗的陵寢。更有宋陸遊的詩句“孤忠無路苦昭陵”。
要知道,這樣的殊榮,找遍兩千年的帝製都是絕無僅有的,一般而言,為一個朝代打下最深烙印的,通常都是開國皇帝,譬如明朝的祖製不可變。再不濟也如漢高祖劉邦一樣,儘管以流氓之稱被世人笑話,但說起漢家天下,自也繞不開他這位開國帝王。】
劉邦聽天幕這麼說,一口酒差點卡在喉嚨口。
嘿,這酒是喝不下去了。
乃公縱橫一生,怎麼就落下個再不濟的埋汰呢。
不過……
既然他都用上這再不濟了,想來那個唐朝小兒他爹,怕是更淒慘吧。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現在提起太宗,後世的人都默認太宗皇帝才是替大唐實實在在打下天下的人,李淵基本上是在講到太宗的時候順帶捎上的。莫說是後人,便是連唐人,其實也更傾向於“太宗立國”的說法。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雲:“太宗以神武之姿,撥天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