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秦皇其二 沒有曆史,那就發明曆史!……(1 / 2)

【其實關於秦始皇為什麼會被叫做趙政,目前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認為秦始皇生於趙國邯鄲,因而姓趙,這種命名方式是符合當時的時代習慣的。可是秦始皇當時是秦國的公子,縱然在邯鄲為質,也是秦國王室。

按照當時的規矩,諸侯之子,在其國稱公子,在他國則稱國。也就是說,如果秦始皇當時生活在秦國,就應被稱作公子政,而生活在趙國,則應稱其為秦政才對。畢竟除卻秦始皇,也找不到其他的例子證明出生在彆國的公子可以直接冠以他國姓氏的情況出現。】

始皇帝:後世之人好像是真的在很認真論證他到底叫什麼。

不過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你們研究不出什麼名堂來,朕趙政的名氣倒是越來越響亮了。

而居於鹹陽的其他黔首則仰天思考。

那些貴族老爺就是喜歡整的這麼複雜,像他們這種人,既無姓也無氏,便就一個名,總不會有記錯誤傳的可能了吧。

而後輕輕歎了口氣,自己這是在想什麼,天幕之仙人,又怎麼可能會屈尊記他這種小小黔首的名呢。

【第二種呢,則認為秦國應是贏姓趙氏。秦趙確是一脈,其祖先是舜時期的伯益,被舜賜姓為嬴。伯益的十一世孫惡來和季勝分彆是秦趙兩國各自的祖先。

季勝的曾孫平叛有功,被周天子冊封於趙城,得趙氏,從此成為嬴姓趙氏。而惡來一係當時也依附於較為繁盛的季勝一脈,也自稱趙氏。而先秦時代,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好像始皇帝被叫趙政,並非全無道理,很多學者也認可秦國是嬴姓趙氏的說法。】

始皇帝此刻早已平靜下來,他就是想要看看,這後世之人還能說出些什麼來。

不是說秦國史料缺乏嗎,怎麼倒是將他的祖先之事整理得甚是清楚明晰。

劉徹則心有戚戚然。

好在高祖皇帝當年起於微時,不跟那些先秦貴族一樣有這麼多複雜的規矩。漢以來八十多年,早已姓氏混同了。

重點還是多虧了始皇帝統一這天下,不再諸侯國並立,不然這種質子之事,本就很難厘清。

【不過問題就出在隨著時間推移,趙氏漸漸式微,而惡來的五世孫非子因擅長養馬,得到了周孝王的歡心,封於秦,重點是讓非子接管了嬴姓的祭祀,號稱秦嬴。這是秦國獲封的根源。按理來說有了封邑,非子未必會願意屈從當個小宗,所以很可能擁有了自己的氏。】

後世有些人甚以為然。

就是啊,哪有堂堂秦國的國君,以彆家國的國號為氏的。

就算是真的氏趙,也得改掉改掉。

雖然那齊國的國君氏薑,但至少沒有個國家叫薑國呀!

【便算是非子不願意拋棄原有的姓氏,沒有改氏,秦國國君真如記載中那樣嬴姓趙氏,那非子之後的其他秦國國君應當也是趙氏才對。可實際上,並沒有任何一部史書記載了秦國王室其他人氏趙。從沒聽說過有人叫秦孝公趙渠梁,叫秦惠文王趙駟的。

當然,趙蕩聽起來,好像是比嬴蕩好聽的,但問題人家也不稱嬴蕩啊。】

此刻尚在趙國國都的小始皇帝默默抬起了頭。

方才他已然被數不清的趙國孩童譏笑地喚著趙政趙政,他隻當沒有聽見。

為了避難稍減鋒芒,他同母親於趙國躲藏之時,確實不敢暴露真名姓。

否則早就被憤怒的趙國人逼死了吧。

此刻天幕如此說,那些人便更是順杆往上爬,哈哈大笑。

“哦,原來你那個拋棄了你的爹叫趙異人啊。”

但他從小便早已學會了喜怒不露於聲色,此刻饒是心裡憤懣異常,卻也已能淡然處之。

趙國愈是如此欺淩他母子二人,恰恰證明了他們有多懼怕秦國。

秦國可不是什麼守禮知進退之國度。

而他向往著那樣的秦國。

霸道,睥睨。

這才是大丈夫的本色。

【秦有石刻《詛楚文》,是秦王祈求上天保佑,讓秦滅楚的刻石。上書“有秦嗣王”與“有秦曾孫小子駰”等字樣,著恰恰證明了秦國的王君是從不自稱為趙氏的。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因為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的緣故。但卻也沒有其他明確證據可以證明秦國是嬴姓趙氏。

當然不管秦國是不是真的氏趙,當秦始皇登上秦王寶座的那一瞬間,他更可能讓自己冠以國號,如果有一天出現了秦始皇為秦王時的石刻,說不準也會刻上“有秦小子政”吧。】

始皇帝一片沉默。

不,他才不會用秦小子政這種說法,太謙卑,他不喜歡。

若他還在秦王時,他至少也得寫上個有秦王政吧。

而後方才反應過來。

他是秦王時,壓根就沒有去刻石刻,根本就不必假設。

都給天幕氣糊塗了。

【第三種說法呢,則是認為司馬遷是受漢朝的影響。畢竟漢時也有用母族姓氏稱呼子女的用法,譬如戾太子劉據也被稱為衛太子。但問題就是,趙姬本身的姓氏已不可考,大概率她都不一定有姓氏之說,畢竟她原本隻是個舞姬而已。

很可能是秦始皇跟趙姬在趙國躲藏之時托名為趙政,後來便自趙國流傳開來。畢竟秦始皇的故事嘛,但凡有點什麼可以捕風捉影的,那必須得好好利用宣傳一下。總之趙政這個名字,於秦始皇而言,不會是什麼愉快的回憶。】

始皇帝沒想到某種程度上,天幕竟然真相了。

上一個敢在他麵前提趙政二字的,都已被他發落去了。

隻是……

始皇帝頗為無言地看著天幕,心道,如今大抵滿鹹陽的黔首和六國餘孽們都記住了趙政二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