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六年, 韓王信投降匈奴,與匈奴一起反攻漢朝,攻太原, 兵至晉陽城下。高祖終於覺得事態嚴重,禦駕親征,親率三十萬大軍進行討伐,想給匈奴一個沉重的打擊。
但很不幸。
連同色馬都找不出來的漢初隻有步兵,沒有大規模騎兵。
再加上高祖隻率一小個小分隊先行出擊,反被匈奴大軍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幸得陳平之計, 厚禮買通匈奴閼氏得以解圍。
當然了, 一方麵是閼氏為他杜纂了神靈傳說,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冒頓擔心漢軍反向圍攻, 反而不好收場, 乾脆得了便宜先走一步。
但白登之圍, 從此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劉邦早在知道今天天幕的主題是名將的時候就已經預料到了他白登之圍又要榜上有名了。
但他不在乎。
有一就有二,隻要他臉皮夠厚, 就傷害不到他。
【這在漢朝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恥辱, 漢武帝在打敗匈奴的詔書中還不忘提及:“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
但白登之圍之所以時常能夠入選曆史十大尷尬瞬間門, 搞不好就是因為劉豬豬總是CUE。畢竟跟後麵那些比起來, 其實劉邦這點小尷尬都是毛毛雨而已。
但這可是劉豬豬親自提的誒, 史學家不管是出於什麼主觀態度, 那都得仔細研究一番吧。於是白登之圍榜上有名。】
劉邦笑不出來了。
這還真是他的好兒孫。
你太爺爺我真是謝謝你了。
【當然了, 咱劉豬豬是平等地掃射每一位祖宗。高祖駕崩後, 呂後當權, 而冒頓單於則給孀居的呂後寫了一封非常露骨褻嫚之信,而呂後出於對國家現狀的考量最終沒有選擇與匈奴兵戎相接,忍氣吞聲, 送車馬和親。
因而這封國書在西漢是嚴格保密的,是匈奴對大漢的羞辱。太史公在《史記》之中隻是言簡意賅地寫了一句“冒頓乃為書遺高後,妄言。”
但沒錯,又是咱劉豬豬的詔書中忍不住追憶往昔,表示“高後時單於書絕悖逆。”
這能忍?作為第一粉頭的班固拚了老命也要找出原文來,於是憑借寫史書之便,第一次在《漢書》中披露了信件原文,讓後世的我們能夠一飽眼福,看看究竟是如何的褻嫚之言。】
呂後不在大殿之中,此刻正閒散地在自己的宮殿庭院之中曬太陽。
聽到天幕此語,呂後一時沉默了。
隻能說,不愧是劉季的好曾孫,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劉邦則表示,這信息量有點過大了吧。
他去世之後是皇後掌權?
也是,想起了劉盈那完全扶不起來的樣子,反而是呂雉本人的確有著超乎尋常的敏銳。
劉徹:……
他寫詔書用典而已!你們乾嘛要斤斤計較。
再說了,打了勝仗那不得先把之前的憋屈事統統說一遍,才彰顯自己的正義嗎?
他沒有要你們去他大漢的書庫裡找國書原文的意思。
但當日他第一次在書卷之中發現那卷國書之時,他便早已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匈奴人好好看看,他大漢之血性。
你自己妻群母就算了,竟然還要出言調戲他大漢的國母?
當真是成何體統!
【也可能正是因為大漢跟匈奴的第一次交鋒就搞出了白登之圍,再加上西漢建國之初,國內諸侯王尚且餘波不斷,無法讓中央放心大膽地將兵屯至邊境地區,所以數十年來,都采取和親政策。
縱然匈奴大小規模的入侵搞得邊境時常不安,最嚴重的一次差點給人打到甘泉宮側,距離長安,僅三百餘裡。
即便如此,雖然國內官員憂心忡忡,但國內幾乎沒有主戰派。賈誼等文官都比較傾向於對匈奴不戰而屈人之兵。
晁錯則認為應當以夷製夷,鼓勵恢複秦朝時期的屯邊製度。但沒有軍隊的保障,也寸步難行。
你漢朝是哪根蔥?隔壁夜郎國連聽都沒聽過,甚至還懷疑漢朝沒自己大。
夜郎自大,這個在如今看來是一個笑話般的成語,在當時,又何嘗不是現實的寫照呢?
沒有實力誰敢跟著你對抗匈奴的鐵騎?】
不戰而屈人之兵?
聽到這麼一個大聰明的想法,始皇帝簡直懷疑這人腦子是不是不太正常。
真打算用什麼德行去感化匈奴,使匈奴歸附嗎?
真是他今天以來聽到的最大的笑話。
【已知曆史後續發展的我們總說漢武帝接手的,是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麵。但仔細看看,漢武帝登基之時,內有外戚坐大,後宮乾政,諸侯王殘了但還沒完全殘,外有匈奴擾邊,西南夷也蠢蠢欲動,漢帝國三麵環戎,正被四方蠻族擠壓生存空間門。
這叫什麼大好局麵,這叫除了錢其他全是問題。如果局麵真的這麼好,景帝又何必強行提前給武帝加冠讓他第一時間門就擁有法理上的親政權呢?
當世之時,國內並無人才,我們不能因為接下來的十數年武帝朝人才濟濟,就倒推武帝登基之時也是群星閃爍的吧。
最關鍵的是,在數十年的對匈作戰之中,漢從無勝跡,對於匈奴這種來去如風的騎兵作戰方式隻能被動防守,國內人心渙散,畏匈奴如虎。
馬邑之圍的破產,一方麵雖然說是漢匈正式開展,斷了那些漢朝官員和親的念頭,但另一方麵,卻也加深了國內對於匈奴可怕的認知,竟無大將願意接手這個爛攤子。】
而一直卡頓至今才連上線的正在跟群臣商議馬邑誘敵圍攻大業的劉徹:……
馬邑之圍失敗了?
分明他們的謀劃是天衣無縫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