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功績在身,又是勳貴之後,家中餘財無數,任他如何揮霍,自也不可能……
難道說,不是因為錢的問題?
周亞夫也並不是一個傻子。
衛青麵色不變,看不出任何心理活動來。
其實心底忍不住默默吐槽,為什麼說到孝文皇帝與許負,還忍不住要拉他出來亮個相?
郭解之事與這些事情有何乾係啊?
再說了,陛下都已經跟他解釋過了,他早就沒有異議了嘛。
【後魏豹兵敗,薄姬作為俘虜被送到了漢國,因為其容貌姣好,被劉邦納入後宮,雖然因緣際會生下了漢文帝,但是從此之後,薄姬也並沒有受到劉邦的寵愛,很少見到劉邦。
高帝十一年,年僅八歲的漢文帝被封為代王,前往偏遠的代地就國,開始了他諸侯王的前半生。】
【說起代王與代地,也是有點玄學在身上的。在之前的視頻之中我們提到過,在秦軍滅趙的過程中,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地自立為王,是為秦漢之時的第一位代王。
從那時起往後數,短短三十年,直到劉恒繼任代王,這片土地之上竟然你方唱罷我登場地搞出了七個代王。
比較有名的就有後來被改封趙王的劉如意和原本擔任代國相,據說被韓信支持謀反的陳豨。
而代國呢,則因為地處邊疆,總也不太平。白登之圍、韓王信叛亂等曆史知名故事的發生地,都在代國及其周邊地方。
可以說,亂得十分眼花繚亂。
正如代王劉恒就國之後,安穩了代國國內的形勢一般,也終於停止了七橫八豎的代國國王們悲慘的下場。
前六位代王,五位國滅身死,一位棄國而逃,喜提罷黜。】
劉恒:……
好一個“七橫八豎”的代王的悲慘的下場。
天幕不說他還沒有聯想,天幕這麼一說,好像確實。
劉恒感到一陣牙酸。
好似之前的代王們的確也都沒什麼好下場就是了。
但大多數不還是他們自己搞出來的禍患嘛。
他就覺得代地的臣子很好啊,代地的民眾也十分淳樸善良,很好管理啊。
縱然如今身登大寶,他仍舊對代地,那片他昔日的舊國深懷感念與眷戀。
劉邦懷疑那個棄國而逃,喜提罷黜的是在內涵他那位除了種地養家都不太行的兄長。
【而成為代王之時尚且年幼的漢文帝,正是通過對代國的治理,積攢了許多關於治國的經驗,也積累起了自己的一個代國小班子,為之後入主未央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畢竟那個時候的諸侯國,還是個很像樣的國中國,諸侯王們尚且在自己的國內擁有很大的自主權。
所以雖然後來也是諸侯王進京的劉賀卻沒能如此輕而易舉,一方麵自然是因為他段位不夠,另外一方麵,劉賀時期的諸侯王的勢力哪裡能跟漢初的諸侯王相提並論啊。
那也就是個平平無奇的漢朝皇帝提款機罷了。】
原本打算將劉恒留在自己身邊教導,培養勢力的劉邦改變了主意。
代地不錯,很是鍛煉人。
何況,長安之內勢力錯綜複雜,還不如將人送到代國去,鍛煉的同時到底山高皇帝遠,若有變故,也可靈活處之,否則若乖乖呆在長安,可不就成了砧板上的魚肉了嘛。
霍光聞言甚是沉默。
有孝文皇帝珠玉在前,他也不是個傻的呀,怎麼可能不做防備。
再說,劉賀行事也太張揚愚蠢了一些,不廢了他都對不起自己手裡攥著的權力。
【漢高帝十二年,漢高祖駕崩於長樂宮。長安開始了其風雲變幻的高後臨國時期,呂氏外戚、勢力較大的劉姓諸侯王以及京中功臣集團開始了各自的較量與角逐,再加上劉盈那個不靠譜的又死得早,氣氛總是十分微妙。
而代國到底偏遠,劉恒得以遠離政治中心,安心當他的代王,並且對於敏感的風暴,總是十分謹慎地避開。
譬如高後七年,時任趙王劉恢自殺,呂後派使者前往代國,邀請代王東遷,去當富裕之地的趙王,被代王婉拒了,表示自己很願意就在這邊疆代地為國家戍守國境。
於是呂後對劉恒母子的識相大為滿意,心滿意足地封了自己呂氏侄子做了趙王。
當然,代王這一次不知是有心還是無心的高情商做法,非但讓呂後十分滿意,就連諸侯王集團和功臣集團也對於不爭不搶看起來很好拿捏的代王高看了一眼。
講個笑話,心地善良好拿捏的漢文帝,doge。】
劉恒:???
當時他當然是十分真誠地不想去當趙王的呀!
也不看看前麵幾任趙王的悲慘結局,呂後那是讓他去享受富貴的嘛?他要是不乖乖配合演出,現在焉有命在?
他乾嘛要去摻和進那一灘渾水裡去啊。
他又不傻。
還有,他怎麼就不心地善良了?
他自以為自己還是很寬厚的嘛,你們說是不是啊。
劉恒對著臣屬露出了一個十分“和善”的微笑。
漢文朝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