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太宗上位計【四】 熟練掌握一門叫做欲……(2 / 2)

不是,她都已經為呂氏一族準備得這麼充分了,你們好歹拚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之類的,怎麼聽起來這完全是一場單方麵的屠戮啊。

看來如果想要保住呂家,還是得另想辦法。

侄子們看起來十分不靠譜的樣子,她是不敢再倚仗了。

【數十年之後,武帝晚年,戾太子劉據起兵之時,也是跟諸呂之變之時的周勃等人差不多的路子。即搶占武庫,而後以北軍為突破口,將自己武裝起來。可以說,戰略及準備之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是漢朝宮廷政變的必經之路。

不過比較倒黴的就在於,一方麵,托他那位乾啥啥不行,拖後腿第一名,貪汙挪用北軍一千九百萬軍餉的表哥公孫敬聲的福,導致掌控北軍的昔年衛霍舊部對於太子勢力並沒有格外的親近。在劉據親自來到北軍軍營頒布符節之時,北軍使者隻受符,而未出兵。

另一方麵,更倒黴的地方在於,他爹是製度小天才漢武帝,生平最喜歡搞製度建設,裡裡外外搞了一通。沒錯,漢武帝把南北軍也改革了。裁撤南軍,改革殿軍,增加了兩支天子侍衛禁軍,由皇帝直轄。改革北軍,增設俸祿兩千石的八校尉,互不隸屬,統率常備精兵,也由皇帝統一直接管轄。

因此,劉據麵臨的奪兵權劇本難度直接飆升到了地獄級彆。

所以,劉據政變的失敗,也未必就是他本人太菜,劇本難度不一樣了啊喂。】

劉徹:……

在一陣沉默之後,劉徹很快便抓住了重點。

什麼?

公孫敬聲竟然敢貪汙他大漢北軍的軍餉?

過分,砍了,都給他砍了。

衛青與霍去病沉默以對。

陛下,不要以為他們看不出來,你這其中絕對有一大半是泄憤的成分在的。

但他們卻也並不會阻止。

貪汙軍餉?還貪汙了一千九百萬?怎會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而漢朝前麵幾任皇帝及呂後等人眼前就是一亮。

還能如此!

聽起來好像很不錯的樣子。

學會了學會了,他們這就照葫蘆畫瓢搞個南北軍改革!

【話說回來,在搞定了宮廷守衛之後,漢文帝開始著手鞏固皇位。畢竟皇帝雖然當上了,但是這皇位它四麵漏風啊。長安城中,剛剛發動了一場血流滿地的宮廷政變的功臣徹侯們仍舊居住在長安城北闕,雖然現在看起來很安分的樣子,但是誰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勾結在一起,又一次發動宮廷政變呢?

長安城外,實力強大的諸侯王們與劉恒同宗,大家都留著天子血脈,憑什麼是你曾經這個要啥啥沒有的代王當皇帝呢?諸侯王們,尤其是曾經在諸呂之變之中在外發兵助陣的齊王一脈的諸侯王們對皇位更是蠢蠢欲動。

更不要提日漸強大的匈奴外患,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列位原本美滋滋享受了新皇封賞之後安然各回各家的諸位開國功勳們聽聞天幕此言,頓時覺得背後發涼。

怎麼感覺被什麼人盯上了呢。

其實早在天幕剛剛出現,聽到天幕說代王絕非好拿捏之輩之時,他們之中便已有人感到後悔。

可惜,木已成舟,他們如今也隻能扼腕歎息。

如今又聽到天幕如此說,頓時更是哀歎不已。

難道說,他們引狼入室了嗎?

剛剛登基沒有多久的劉恒聞言,頓時一怔。

沒錯,他正在憂心如何解決這些聚集在長安的“功臣”們呢。

即便自己承認了他們的功勞,表彰他們是正義之舉,捍衛他劉姓江山,但是……

誅呂之變的前車之鑒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當作從沒有發生過。

要知道,誅呂之變的時候,長安城所有的徹侯們可基本都倒向了周勃等人,結果如何,有目共睹,已足夠令人觸目驚心。

【文帝的操作堪稱精妙絕倫,遊走於諸侯王與軍功集團之間,兩麵開花。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易侯邑”以及“令列侯之國”詔的頒布。】

隻聽天幕這麼一提,劉恒頓時眼前一亮。

沒錯,就是他們都集中居住在長安北闕的原因。住這麼近,通傳消息實在是太過於方便了,誰知道他們會不會又背著朕密謀些什麼呢,必須防範於未然。

讓他們都滾回自己的封地去就再好不過了。

理由他頓時都已經想好了。

封地的稅賦千裡迢迢運到京師來多麼勞民傷財,封君們呆在長安也是無事,為民生計,還是趕緊回去吧。

打定了主意,劉恒決定即日就要頒布詔書。

畢竟那些徹侯們可也都是人精,聽到天幕如此說,拖延隻會對自己不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