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太宗上位計【六】 “謙和忍讓,與世無……(2 / 2)

是你們自己要讓他來的哦,他可是勉為其難呢。

隻是身在其位謀其政呢。

順便撈到一個太宗的廟號,值了。

【法吏集團的權力悉數依附於皇權,是中央集權最天然的同盟。而文帝雖然沿用“黃老”治國,但那主要是因為國情原因。一個在霸陵看見陡坡就想飛馳飆車的皇帝,可彆把我們文帝想的太柔弱。

漢文帝的骨子裡可絕不是什麼謙和忍讓,與世無爭的人,縱觀文帝一朝,儘管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但是在中央集權的道路之上,他也為後麵的景帝和武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雖然文帝和他爹並不怎麼熟悉,但是關於皇帝製度的想法那還是一脈相承的。

漢文帝可決沒有什麼共享天下的想法。他所要做的,從來不是家族宗長,而是天下唯一的皇權代表人。

所以,漢文帝時期賈誼雖遭貶黜,但法吏集團的數量卻還是得以飆升。】

劉啟聽到天幕一開始所說的“謙和忍讓,與世無爭”,嘴角忍不住抽搐了好幾下。

你這說的是他爹?

開什麼玩笑呢。

劉邦卻憤然而起。

天幕你怎麼能挑撥離間呢?劉……哦,劉恒是他的兒子,他們父子情深,怎麼可能不熟呢。

一定是乃公言傳身教的好,此子類我,所以才能有如此作為。沒錯,正是如此。

【王勃曾經借“屈賈誼於長沙”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哀愁。曆朝曆代,也都以賈誼為士子懷才不遇的一個重要又典型的意象。

但實際上,賈誼雖然仕途不順,最終被文帝貶謫去往長沙國,但那主要是文帝出於平衡朝堂的無奈之舉。對於賈誼的才能,文帝絕對是高度肯定的。

在外放數年之後某次賈誼回長安之時,文帝仍舊孜孜以求向賈誼問策。

賈誼在梁國為太傅之時仍舊不忘國家大事,上書《治安策》,而策論內容,毫無疑問,被文帝記載了心中。

而其中針對諸侯王所提出的“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的方針。在文帝十六年,終於讓漢文帝趁著齊文王劉則之死的機會得以實現其政治構想,將齊國一分為六,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而此時,賈誼已經去世四年有餘了。

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何嘗不是針對當時國情之下,簡單粗暴的又一種“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呢。】

原來眾建諸侯王啊。

漢初的眾人一聽,方才像是被點明了方向。沒錯,國土就這麼大,若能眾建,自然各諸侯王的勢力會得到大幅度的削減。

可是,那些諸侯王也不是傻子,又如何會乖乖聽話呢?

對此文景二帝有些話想說。

打殘了就聽話了,確信。

除此之外,劉啟還對自己寶貝兒子那邊的那個推恩令感到十分好奇。

顧名思義,是將朝廷給諸侯王的“恩德”推廣開來。

這得是怎樣的大恩大德呀,劉啟摩拳擦掌。

【賈誼的諸多構想,大多都被漢朝皇帝慢慢付諸了實踐,雖然有些構想的實現,足足花了三代人的時間。但是無論如何,賈誼的才能都體現得淋漓儘致。

而賈誼的被貶,很大概率在於,文帝時期的朝堂,主要是代國舊臣與功臣集團的微妙平衡,而出身法吏集團又格外突出的賈誼便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最終被聯合上書排擠。】

劉恒想到如此大才,最終卻無法儘情讓他在自己的朝堂之上發揮作用。天幕方才所說,自己在位十六年的時候,賈誼已經去世了四年多了,那賈誼豈非三十餘歲便驟然離世嗎?

劉恒忍不住深深歎了一口氣。

哦,但是就算如此,天幕之前的那個仇他還是記得很清楚的。

三年不見,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不問蒼生問鬼神的!

多麼難得的機會!

【當然,文帝的鐵拳主要是向著功臣集團,諸侯王的問題文帝雖然也有舉措,但總體上,還是一種比較寬鬆的狀態,雖然也鐵腕鎮壓過好幾次諸侯王的叛亂,但到底算是小打小鬨。

不過問題不大,他血性的好兒子會持之以恒的努力的。】

劉啟:???

為什麼天幕老要一直強調自己的血性啊?

他不理解。

還有,是他們七國非要叛亂,他出於無奈,隻好鎮壓的嘛,這跟他可沒有關係哦。

劉徹雖然有點小猜測,但是卻不願承認。

他爹脾氣……挺好的呀。

都是那些諸侯王該死!

劉徹為人處世第一原則,那就是絕不將鍋接到自己身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