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世民拔李淵於萬眾之中的次年, 在漫天的烽火狼煙之中,李世民終於斷定,隋王朝的氣數已儘, 開始潛圖義舉, 而這個時候, 千古一帝標準式樣的魅力開始初步顯露,時常折節下士, 推財養客,因此從群盜至大俠, 跟二鳳陛下接觸過的都說好, 沒有不願意效死力的。
也正是在這一年, 李世民終於勸動了一直在觀望, 永遠在準備的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
李世民率兵攻克西河, 得封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 統帥右三軍。
這一年, 李世民十八歲。】
李淵:???
且不說你們後世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偏差了十萬八千裡,為什麼還要一直揪著那句萬眾之中不放啊!
當真可惡。
還有,什麼叫他一直在觀望, 永遠在準備啊。
他原本好好的國公做著,自然要確定隋朝再無東山再起的機會才可圖謀天下,否則萬一兵敗, 那豈不是拿著一大家子的命去賭嘛。
分明是他老成持重, 怎麼到天幕嘴中就好似他有多懦弱無能似的。
李世民欲言又止。
算了,還是給他阿耶留點麵子吧。
要不是劉武周稱帝一事觸怒了隋煬帝,要押解他阿耶去江都,保守估計, 恐怕他阿耶可以一直觀望到煬帝駕崩。
要真到那個時候,黃花菜都謝了啊。
【前麵說到,彼時李淵正任太原太守,屯兵於晉陽。
而這號稱“天下精兵處”的太原,經過隋朝數十年的積累,晉陽城府庫盈積,據說太原糧餉可支十年。因此在李淵得知自己因為平叛得力被任命為太原留守後,私竊甚喜,認為這是上天給予他的機會。
而晉陽與太原,確實給李淵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有錢就是豪橫,李淵下令開倉賑濟貧民,公開募兵,原本就是因為隋煬帝之荒唐舉動而千裡無煙,難以果腹方才聚眾起義的百姓頓時蜂擁而至,每日來投軍的有上千人,二旬之間,得眾數萬。
唐國公李淵登時成為了割據勢力之中的頗為強勢的一方。】
楊堅沉默了。
不是,他囤積的糧和錢呢?
天幕也說了,他在晉陽就至少囤積了十年的糧餉,更遑論其他地區,怎麼就千裡無煙,百姓難以果腹了呢?
隋煬帝那個逆子,到底還乾了什麼天怒人怨的破事?
李淵則也隻注意到了那句“二旬之間,得眾數萬”,心底終於順氣了不少,心中豪情萬丈。
他怎麼就沒有濟世之韜略了,瞧瞧他的聲威吧,這怎麼就不叫天下歸心呢!
【當然,作為最終奪取天下的李唐王朝的雛形,雖然李淵本人能力有限,但是基礎的綱領那絕對選擇的沒有毛病。李淵聽從了劉文靜等人的建議,也即“乘虛入關,號令天下”。
在那個一窩蜂亂成一鍋粥的年代,李唐勢力有彆於那些隻想著割據一方的群雄,從一開始就決定打入關中,奪取長安,挾天子以令諸侯。
不過有人可能要問了,隋煬帝這時候不是在江都嗎?脅什麼天子令諸侯搞程序正義呢?
嗐,瞧這話說的,都程序正義了,還要什麼飛機。
當然是隨便扶立個隋朝宗室當皇帝,遙尊一下遠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意思一下咯。】
頗有造反經驗的眾人努力地深吸了一口氣,才將將繃住了情緒。
雖然道理是那麼個道理啦,但是天幕怎麼能把其中的真相如此明白不加掩飾地暴露出來呢,豈不是讓天下百姓皆效仿之嗎?
但是他們觀天幕也有一陣子了,大家都是人精,又都善於剖析隻言片語背後隱藏的真相,早有人猜到,也許天幕所在的後世,他們這些王侯將相皆已成了過眼雲煙。
隻是任他們如何作想,也想不通天幕所在的那個遙遠的未來,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模樣。
至於隋煬帝?
由於天幕降臨之時隋煬帝正在南巡路上,與天幕失之交臂。
簡而言之,就是沒緣分,他活該。
因此大興城的百姓都已經知道隋朝將亡,但是皇帝本人還一無所知。
【李淵自大業十三年二月決定起兵,待到十一月初九便已攻陷長安,用時不到九個月。縱觀華夏兩千年帝製,需要親自打江山的情況,李淵這速度簡直跟坐了火箭一樣,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也難怪李淵直接飄了,認為自己是天選之子。
某種程度上他想的也沒毛病,他是上天選中的兒子他生理上的親爹,怎麼不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天選之子呢。
畢竟這麼多缺好兒子的爹,二鳳怎麼就攤上了這麼一個呢?】
李淵終於憋不住了,拍案而起。
怎麼,兒子優秀不正說明是他李淵虎父無犬子且教子有方嗎?
天幕簡直是欺人太甚,哪裡有人因為兒子太優秀,反過頭來怪罪兒子他爹德不配位的?世上焉有此種道理,還講不講倫理道德了?
但是觀看天幕的其他朝代的皇帝卻深以為然。
沒錯沒錯,這李淵是撞了什麼狗屎運才能得到這麼一個千年難遇的寶貝好大兒,要是真是自己的兒子就好了,朕絕對立刻馬上封太子。
李世民:……
額,這個,其實他倒也沒那麼想認爹。
不知道天幕為什麼總是這麼熱情地給他扒翻合適的親爹候選人。
其實,他比較想當彆人的爹啦。
【李唐王朝打江山的過程雖然一日千裡,進度喜人,但也絕非坦途,如果硬要說是坦途的話,隻能說,因為己方SSR勢力太強勁,直接削平了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