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什麼叫托他的福,才有了二十四個具有封國的叔叔?
好似老四都是因為他的原因才造的反一樣。
知道元朝是怎麼滅亡的嗎?
不就是因為主弱臣強,宗室又無藩屏之助嗎?他大明既然得了這天下,便絕不能再走元朝的老路。
分封諸國,才能讓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家人的手裡。
大明帝都位處東南,北疆總要有大將戍守,不放你叔叔們去,難道還搞幾個封疆大吏不成?
忘了唐朝咋亡的了?
再說了,他大明的藩王又怎麼能跟漢朝的諸侯王一樣呢,那是隻有爵位沒有子民,更是沒有封國土地的,便是燕王,朝廷不給糧餉,他自己能征用多少兵丁?這不比漢朝的諸侯王好解決的多了,還不得乖乖聽皇帝的話?
再退一步,便是真的如何,你不會照著漢朝的方法削藩嗎?
如此簡單的事情,還要咱教你不成?
所以他至今都沒想明白,那朱允炆是怎麼被老四奪了天下的?
之前說天幕說老四一開始帶著多少人來著?
哦,想起來了,八百。
什麼?八百?!
方才回過味來的朱元璋沉默了。
這究竟應該評價是老四太出類拔萃,還是他親自選中的孫子太過不爭氣呢?
【既然害怕,那便解決就是了。於是朱允炆登基當年,便火速開始了其削藩之旅。
不過世上有這麼多削藩的方法,朱允炆最終經過蛇形走位,選擇了最離譜的那一種。
首先,是在先啃硬骨頭還是先捏軟柿子的選擇上,朱允炆選擇了先捏軟柿子,但是吧,雖然決定捏軟柿子,還得要精神勝利大法。
朱允炆聲稱,周王是最難解決的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削周王就是削燕王,於是率先拿周王開刀,周王被貶為庶人。】
啊,這個嘛……
就很難評。
神一般的削周即削燕。
你真的不是在給燕王做造反前的心裡建設嗎?生怕燕王造反的決心不夠堅定是嗎?
不過也行吧,那就一起迅速推平也不是不行。
趙匡胤更是覺得,先打好打的有什麼問題嗎,他也是決定把最難打的遼國留到最後再說啊。
【不到一年時間,建文朝便迅速推平了五位藩王,周、齊、岷、代四王皆被廢黜,喜提軟禁。而湘王更是不願受辱,自焚而亡。
如此勢如破竹之下,藩王與朝廷的矛盾立馬尖銳起來。
朱允炆雖然仍舊一顆真心向削藩,卻又開始有些打鼓猶豫,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先緩一緩再慢慢削,生怕自己無法同天下人交代。
猶豫就會敗北,何況是皇帝天賦技能完全沒點上的朱允炆呢。】
對於削藩很有些經驗的劉啟終於也被朱允炆的操作震撼到了。
雖然當時他因為晁錯之言削諸侯王是稍微有些操之過急了,但是……
他可從來不是會猶豫的人。
朱元璋:!!!
什麼,朱允炆竟然搞死了他叔叔?
削藩就削藩嘛,搞死他兒子乾什麼?
收了兵權不就行了嘛!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終於下定決心,也做好了前期的準備工作,收拾好了自己的八百壯士,準備開始造反了。
當然了,造反這話可不興說哦,自是需要找上一個合適的理由。
“清君側”這個自漢景帝時七國之亂打出來的旗號,曆經千年,仍舊十分好用,曆史上用了都說好呢,是經過時間洗禮的好理由啊。
於是朱棣自然也選擇了這個理由。
再加上還有他親爹為自己背書。
朱棣反手掏出他爹留下來的祖訓,隻見字裡行間寫滿了那句“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這不就是他親爹為自己量身打造的好理由嗎?不就是在期待藩王搞事情嗎?
真是史上最豪華最有底氣的一次清君側啊。
你說什麼?沒有密詔?等他造反成功了,不就有密詔了嗎?計劃通。
這句話後麵還有半句?問就是沒看到。
這些都是小問題,不要在意嘛。】
朱元璋如鯁在喉。
今天他終於知道了,什麼叫靈活運用他的祖訓。
怎麼就沒看到了?
他沒寫上嗎?
“既平之後,收兵於營。”
他才沒有期待藩王搞事好吧!!
永樂皇帝朱棣深藏功與名,沒錯,正是如此。
天幕說的有道理啊。
這就去宣揚一下,正是他爹死前給自己留的密詔,讓他見狀不妙,就造反。
這都是他爹對自己這個寶貝好大兒的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