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趙光義的文治能看,那是因為乍一擺出來確實很唬人。
什麼改革製度,完善科舉,鼓勵屯田,大修書籍。
再加上由於趙光義始終堅定不移地站在文人士大夫這一邊,對於趙光義的功績,那宋朝文人自然是要發揮一下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了,有三分,那也得拚命往三十分上吹啊。】
趙光義很是憤慨。
是了,你天幕都知道他於政治上改革製度,甚至於體貼入微,還改革了登聞鼓製度,體現了自己的拳拳愛民之心,選官任人唯賢,於科舉之上可謂費勁了心思,又關注民生與文化教育。
為何還要說他的文治也平平?
還說什麼乍一看很唬人。
分明這些事情在他聽來,可是一番大事業呢!
當局者迷,其他皇帝早已通過天幕慣常誇人的言語之中窺見了一絲規律。
像這種不提成果的“誇人”,就好像雖然你乾了很多事,但啥事也沒乾成,更埋汰人了好嘛!
【但是,當我們翻開史書仔細瞧一瞧,就會發現,雖然趙光義好像把所有文治大類能囊括的那些事都乾了一遍,但是每一項都不忍細看。
原因無他,一看就暴露了呀。
且不提趙光義基本照抄他親哥的作業,甚至還是個非常不高明的抄襲者,可謂是取其糟粕,自創垃圾的那種。
以至於在評價他所有的文治的時候,如果想要誇他,屬於是看書隻能看一半,沒辦法,緊接著就要轉折了呀。】
很好,破案了,原來天幕你說話說一半就開始轉折的習慣都是從這裡來的。
趙匡胤感覺自己的腦袋有點涼颼颼的。
趙光義感到十分不服氣,他分明在他哥的基礎上做了這麼多的變化,你們愣是一個也看不到是嗎?
哦,看到了,甚至還罵他自創垃圾!
竟然評價他的政策是垃圾!
是可忍熟不可忍。
這都是天幕在妖言惑眾,一個字也不能信!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趙光義對中央與地方都做了一定的改革,主要方向就是以文製武。趙光義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直接文臣統兵,理由嘛也十分可笑,認為武臣不通政事,恐會誤事,於是便將一大批文臣調入軍中,領兵管轄邊疆郡縣。
但即便是文臣掌兵也仍舊難以讓趙光義安心。
那怎麼辦呢,在製度上多整點花活嘛,多設置一些眼花繚亂的官職來相互製衡!冗官問題開始逐步凸顯。】
漢唐的武將們:???
說誰不通政事,會誤事呢?
他們上馬就得為陛下開疆拓土,下馬還得點燈熬油處理政務,一點都不比那些文官們虛!
自己害怕駕馭不住武將就直說,扯什麼奇奇怪怪的理由呢。
也是,就之前那種打法,真作為武將,心裡沒點怨言那是萬萬沒有可能的。
趙匡胤:…
…
他不背這個鍋!
本來他大宋的邊境就沒有什麼天險可以守,還派文臣去統兵,這不是開玩笑呢嗎?
【冗官、冗官,既然要有這麼多蘿卜坑,那麼要從哪裡搞來這麼多蘿卜呢?於是,趙光義開始著手改革科舉製度。
有一說一,在科舉製度的改革之上,趙光義還是做了一些有意義的變化的。
什麼糊名法、禮部試鎖宿等,進一步完善了科舉製度,某種程度上保證了科舉考試的公平性,這些製度也都得以沿用。
還確立了延續千年的貢院製度。
大量文人被納入官僚體係之中。
並且這些中了進士的官員立馬就能被授予京官,很快便能扶搖而上,終宋太宗一朝的進士,就有十幾個人在本朝位居宰執,要知道,宋太宗才當了一十一年的皇帝啊!】
什麼?這玩意還當了一十一年皇帝?
還有沒有天理啊?
不過……
這個什麼考試糊名,還要鎖宿,聽起來倒是有點意思。
哪個真正有所作為的皇帝不想選拔出一些真正有才學之人呢?
隻有才學沒本事的那種還是婉拒了吧。
【除此之外,為了增強苦讀數年方得中進士的文人的自豪感與參與感,宋太宗推出了“進士唱名賜第”的製度。
讓時人感慨,縱使統兵數十萬,恢複幽燕之地,在太廟奏凱歌,也比不上狀元及第的榮耀。
這給予了後人以無限的靈感,韓琦那個著名的洗腦包貶低狄青的黑料“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便是由此衍生而來,廣為流傳。】
其實韓琦對這個天幕的興趣並不算太大,出於對於天幕說到他們宋朝太宗的尊重……
好吧,出於同僚們看熱鬨分外積極的原因,他也被拉出來一同鑒賞天幕,聽著同僚們因為天幕好不容易提到他們宋朝的皇帝,還是太宗陛下,竟然用如此貶低之言而憤憤不平,他本人的心態倒是十分良好。
他們宋朝的皇帝乾得怎麼樣,他心裡還是很有點是數的,他也不是很在意。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就湊個熱鬨的事,竟然還有自己的份。
這都是什麼跟什麼啊。
什麼從東華門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