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作為兩個因為影響力深遠而成為華夏史上知名度較為突出的朝代,經常被人們拿到一起提及。
當然了,漢唐之所以這麼密不可分,也多虧了唐代的詩人特彆喜歡借古喻今,至於拿哪個古來喻呢?那當然是首選漢朝咯。
比如在唐詩裡看到什麼漢皇,那基本上就是暗示唐皇。
描寫漢朝的情景,一半概率是在暗喻如今唐朝之情形,另一半概率呢,是在用典。至於用典做什麼?還不是體現今人的情感?
這就叫“寫作漢,讀作唐”,漢朝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被當成“磚”的漢朝諸位。
有些時候,出生的早就是這麼無奈呢。
而唐朝聽到天幕的長安民眾則理所當然。
他們大唐這麼繁盛,借用一下漢朝的名頭和典故怎麼了?
作古的王朝生來不就是給人拿來用典的嘛。
理不直,氣也壯。
【而同為傾國傾城的美女,漢朝最為知名的趙飛燕自然也時時拿來與大唐玄宗朝最富貴的牡丹花楊貴妃一起爭相鬥豔。
環肥燕瘦作為誇獎女子體態不同卻能各擅其美的成語家喻戶曉。
當然,不止是後代人喜歡把她們倆放在一起,比如為環肥燕瘦提供出處的蘇軾的詩句:“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實際上,早在玄宗朝當朝,便已有赫赫有名的名句降世。
說實話,沒有名句才反而奇怪呢。畢竟玄宗朝那可是群星薈萃啊,哦,我這主要說的是文壇。】
蘇軾:……
雖然但是,他還是忍不住插播一句,自己這首詩的寫作目的是為了求墨寶來著。
唉算了,這也不重要!
沒錯,花開兩朵各有其美嘛。
簡而言之,都是美女,確信。
武周時期的武則天淡淡朝身邊的上官婉兒瞥了一眼,上官婉兒輕輕行了個禮,吩咐人讓候在外頭隨時等候傳召的李隆基進來。
其實早在女皇陛下聽聞李隆基可能有的“豐功偉績”之後,凡有天幕降臨,必會讓他外殿侯詔的。
開什麼玩笑呢,既然是力所能及可以控製的事情,當然要不遺餘力。
她多這一個孫子不多,少這一個孫子不少。
但是如果沒有提及,也懶得讓人在麵前晃悠,煩人。
而這次……
都“紅顏禍水”了?還能有什麼好事?
坦白來講,等這一天可是許多時日了。
與武周朝謹小慎微,心情忐忑不安的李隆基不同,已經成功上位,大權在握的唐明皇則分外不滿。
什麼啊,他的開元盛世被你們後世人吃了?
怎麼就還要專門強調一下是文壇?
分明他的前朝,包括自己,也很璀璨的!
無論如何,他相信那什麼安史之亂,什麼盛世腰斬,一定是彆有隱
情的!
李隆基那叫一個自信滿滿。
剛被封為貴妃的楊玉環:……
有些時候,倒覺得這一身好皮囊也是負累。
【而我們“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詩仙李太白更是曾經供奉翰林,這個崗位的主要職務呢,就是負責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左右。
畢竟是才情千古無二的頂尖人才,唐玄宗也不是完全不識貨的人,能把這種宮廷功利性的詩作寫得也如此才華橫溢者確實鳳毛麟角,被誇的非常高興的唐玄宗自然每次宴請郊遊,都會捎帶上李白。
不過雖然他不承認自己是為了誇讚記功,但是意會一下嘛,沒有這意思才有鬼了。
不過還是那句話,如果唐玄宗早死個二三十年,相信李白詩作中的那些對於玄宗的正麵描寫或許會更出名一些吧。】
唐明皇李隆基:???
這該死的天幕,又在咒朕早死了!
可惡!
而飽經了安史之亂離散之苦,看著滿目瘡痍的,好似再也回不去的那個大唐而忍不住飽含熱淚的大唐臣民們:……
沒有很想詆毀曾經奉若神明的聖天子的意思,就是覺得天幕這話好像該死的有幾分道理。
【而既然參與宮廷宴飲,又怎麼可能沒有與盛世大唐那朵耀眼的牡丹花不期而遇呢?
李白於供奉翰林期間為公務而作之詩之中,最為出名的《清平調》三首,更是將楊貴妃之美豔灼目寫得淋漓儘致。
其中最為有名的那句當然是“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時隔千年,倩影永存,是詩句之中永遠不會凋零的盛世之花。
但是可彆忘了在第二首之中的那句:“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啊。
總有不解風情的人說李白這是諷刺楊貴妃。對此,我隻想說一句,人家明明就是在誇楊貴妃嘛!
這叫生動形象地運用了對比拉踩的手法,反襯了楊貴妃的美貌,確信。】
正擔任供奉翰林的李白:……
啊這個,就是想到了就這麼寫了啊。
他寫到的時候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彆想要表達的感情誒。
哪個好人家的人寫詩之前還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啊,當然是想到什麼寫什麼咯。
不然多匠氣啊。
再說了,誰拉踩趙飛燕了,天幕你不要信口汙蔑他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