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7 章 紅顏禍水【十四】(1 / 2)

【當然,我們也不能把賬都算在楊國忠一個人頭上,這對他也不公平嘛是吧,其實楊國忠也不過正好是說出了唐玄宗的心聲而已,畢竟最終做決策的那個人還是唐玄宗。

隻能說,唐玄宗就是有在正確的時候做錯誤選擇的詭異運氣呢。

當時節節勝利的郭子儀與李光弼等人那叫一個一邊打仗一邊苦口婆心啊。

跟唐玄宗苦口婆心地極力分析雙方情況,說什麼安祿山叛軍之精銳主力悉數在南攻長安洛陽等地,北部幽州空虛,正好讓他們直搗幽州叛軍老穴,若無後方助力,叛軍岌岌可危。

啊,多麼懇切的殷殷期盼啊,多麼條分縷析的邏輯啊。

嘿,有些人就是看不明白也聽不懂,那又有什麼辦法呢?】

李隆基:……

雖然他已經從天幕種種字裡行間看透了自己之後可能會有的各種糊塗行為,但是已然身居高位這麼多年,哪裡肯忍受自己的尊嚴被狠狠扯下來踐踏的□□?

他一麵心裡發慌,不願承認如此荒謬的傻子行為會出自自己,一麵惱羞成怒地怒喝道:“天幕妖言惑眾,如何能夠取信?”

但是天幕並不以他的意誌為轉移,而收聽天幕的普通百姓的看法,自然也不可能受到他的約束。

郭子儀、李光弼:……

一時之間,他們竟然難以分辨,到底是向如今的他們狠狠來了個當頭蒙棒比較刺激,還是彼時十萬火急之時他們發現自己的上奏沒有回應更加絕望。

作為有軍事素養的他們,早在天幕如此說的時候就已經迅速判斷了出來。

若當真出擊,則他大唐危矣啊!!

【史書上說是派出的督戰宦官“項背相望⒊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可見唐玄宗的急切程度。

一時無法分辨,十二道金牌和這絡繹不絕的使者哪一個比較刺激。

反正都是不能拿“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一套來糊弄的程度了。

迫於巨大的壓力,業已白發蒼蒼,病骨纏身的老將哥舒翰隻好在扶膺痛哭之後於六月初四含淚領兵出潼關。

大唐從此錯過了最佳,最不傷筋動骨的解決安史之亂的黃金機會。

六月初九,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

二十萬大唐的士兵……全軍覆沒了?

自從自己出生以來還沒遇到過如此慘敗的李世民隻能說腦子嗡嗡的。

尤其是,原本堅持住他們就贏了啊!

李隆基你這渾蛋不會搞軍事你就不要亂動!

裝模做樣學了我二十年就以為自己也是天策上將了?

真是誰給你的自信。

李世民不能理解,李世民大為惱火。

李隆基當然也是一萬個不樂意。

天幕如何能拿他將那什麼趙構之流相提並論呢?

而看熱鬨的劉家皇帝則嘖嘖感歎。

對著身邊的將軍們道:“看吧看吧,李家出了

個會自己打的有什麼用嘛。你看這個後人怎麼連戰事上聽誰的都不知道啊?你打仗聽個文官丞相的,不聽人武將的,你不慘敗誰慘敗?”

身邊的將軍們:……

咳咳,陛下彆以為彆人都聽不出來你耿耿於懷的是那個會打仗的皇帝了好嗎?

咱漢家皇帝也榜上有名呢,這麼囂張不好吧?

【六月初九晚,長安城便已知道了情況或許不妙。很快便決定了棄城而逃,當然了,名頭嘛,那還是很好聽的。

跟我說,寫作“禦駕親征??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讀作“天子逃跑”。

從此,大唐王朝開啟了自己“國都六陷,天子九逃”這一大唐百姓逐漸開始習以為常的連續劇。

唐玄宗也確實煞費苦心地為自己找到了一方易守難攻的“風水寶地”——那就是一直以來容易出割據政權的蜀地。畢竟前麵都說了嘛,漢高祖不就是從漢中打的天下嘛,大差不差。

西南當真是個天然的戰略縱深庇護所啊。】

開元之前的百姓還是第一次正麵聆聽到屬於自己王朝如此負麵的信息,雖然早已隱約知道了會有這一天,卻還是顯得手足無措起來。

那這該怎麼辦啊?

他們的聖人真的會變成那種樣子嗎?

而至德之後的唐人們:……

就是一整個麻木唄,還能怎麼辦?過一天算一天吧。

【不過嘛,這種口號,騙鬼呢,彆說我們後人不信,就當時那個混亂程度,人普通老百姓也不信呐。

當時的場麵,隻能說是“士庶恐駭,奔走於路。”

唐玄宗的逃難之旅也並不順利。

第二日方方行至馬嵬,也就是如今的陝西興平,由於饑餓與恐慌,士兵們就發生了嘩變。

關於楊貴妃與楊家眾人的死因,各種史書軼聞二創紛至遝來,眾說紛紜。

不過新舊唐書都認為應該跟太子李亨有點關係。

《舊唐書》比較婉轉,隻說“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而《新唐書》呢,就更為露骨,直說是太子李亨及宦官李輔國等人搞出來的針對政敵楊國忠的一次反攻倒算,因此煽動了將士。

畢竟在那種情況下,安祿山又出的是楊國忠罪行的旗號,而楊家種種奢侈暴行也早已攢夠了民怨。再加之大唐的百姓終歸還是對他們一直以來所信賴的“聖天子”心懷期待,所以企圖通過清洗其身邊的“不穩定”因素以恢複其“聖明”是非常有可能的。】

唐朝之前的幾位皇帝雖然覺得自己有點不應該,但是還是忍不住從心底升騰出一絲期待來。

所以如果唐玄宗這個子孫指望不上了,不知道有沒有可能觀望一下後來那個嗎?

【楊國忠被諸軍所擒後斬首,當然也有說是被亂刀砍死的,我還是比較認可第一種。

畢竟李隆基是誰啊,那可是妥妥的極端利己主義者啊,如果隻是拋棄一個楊國忠就可以“斷尾求生”的話,我覺得他是不會遲疑的。

但是,雖然已

經斬殺了楊國忠,唐玄宗卻震驚地發現四軍並沒有散去,驚駭之下,唐玄宗遣高力士前往詢問,得到的回複卻是“賊本尚在”。

其言下所指之“賊”,自然是指在他們眼中惑亂了他們“聖明天子”的楊貴妃。

唐玄宗自然聽懂了這話的言下之意。

當夜與貴妃詔,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埋葬於驛西道側。

一位風華絕代的佳人殞命於此。

正是《長恨歌》之中所謂之“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最終聽聞自己死訊及想法的楊玉環呼吸都是一窒。

早就知道楊國忠靠不住,沒想到這麼靠不住。

好生生地,對戰事指手畫腳個什麼呢?

如若他不多行此事,如何會落得這般下場。

而且,她雖然不涉政事,但是她並不是傻,後宮與前朝最大的支撐全部倒坍之後,等待他們楊家的,隻有滅頂之災。

原本一直生活在優渥的大唐盛世的幻想之中的楊玉環,第一次意識到了何為性命之憂。

身邊的人那真是沒一個靠得住的。

縱然如今已有了謀劃之心,但是楊玉環也仍舊憂愁。

自幼未曾為生計奔波勞碌,養於深閨之中的小姐,對於如何於戰火與亂局之中保護自己,是有一些清澈的茫然在的。

【當然,隨著關於楊貴妃所流傳的各種詩句與演義的藝術加工,關於楊貴妃的死自然也有了許多更加唯美化與綺麗的幻想色彩。

比如說認為楊貴妃是死於佛堂前的一株梨花樹下,死時與梨花相伴。

儘管當時已經是農曆的六月份了,我尋思梨花應該謝了挺久的了吧。

由於楊貴妃在日本擁有比較高的人氣,主要是日本嘛,對吧,學的對象就是唐朝。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