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錦之戰竟然還敗得如此慘烈?!
作為皇帝,他自然明白遼東邊境的精銳之師對於大明意味著什麼,聽到天幕如此之說,朱由檢的心頭那叫一個哇涼哇涼的。
【洪承疇的投降並不意外,明王朝這艘愈發陳朽,即將沒入海中大船的脆弱,沒有人會比邊防的將領更加清楚,投降滿洲也並非什麼稀罕事。
尤其是前有被滿洲人略施反間計便被崇禎認定謀反大逆,處以淩遲重刑的明末名將袁崇煥,同樣備受猜忌的洪承疇在戰敗之後會被清廷打動,並不是多麼震驚的新聞。
畢竟與哥舒翰一樣,洪承疇原本針對現狀提出的且戰且守的戰略被急躁的崇禎皇帝否決,麵對一波又一波監軍的宦官與皇帝越發尖銳嚴厲的詔書,洪承疇被逼無奈,也隻好倉促出戰。
再加上明廷的腐敗一向是封建王朝曆史之最,大戰在即,前線糧餉軍費皆不足,最終各方博弈之下,促成了鬆錦之戰慘敗的結局。
隻能說,曆史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教訓,那就是人類似乎永遠不會吸取教訓。
所謂前車之鑒,後事之師,當然是說說而已啦,那些大聰明當然是認為自己會開創不一樣的情況啦。】
朱由檢被天幕辛辣的批評憋得臉色通紅。
他所麵對的場麵,怎麼能跟唐玄宗那時相提並論。
他如何能不心急?
李自成和張忠獻的勢力已然越發棘手,又有滿洲來勢洶洶,若不率先出擊將滿洲擊垮,再騰出手來整頓李自成等人的叛軍,他大明才是真的要完了。
至於袁崇煥那個謀逆叛亂的小人,天幕竟然還說是他中計?!
朱由檢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願意相信那是他判斷失誤釀成的悲劇的。
朱元璋更是被氣得不輕。
雖然天幕之前就已經提過,他大明的吏治腐敗那是非常嚴重的,可是如今當他真的聽到具體的種種腐敗行為的時候,仍舊憤怒不已。
難道是他治理貪官汙吏的手段還不夠狠辣嗎?
一定是後世的那些子孫沒有學會祖宗我的手腕和精髓!
【不過說來也頗有意思,雖然在明朝,綱常倫理發展到了頂峰,自宋之後,忠君愛國的思想也深刻銘入儒家學說之中,但是這些卻好像並沒有妨礙明朝大臣將領前赴後繼投降的熱情,最多就是在思想上多掙紮了那麼一兩秒罷了。
所以果然是隻有女子被迫守貞,最受傷的事件達成是嗎?
但是洪承疇的投降,對於明朝而言,也算是一記重擊。
不得不說,雖然崇禎上位之時明王朝已然是強弩之末,但是他本人剛愎自用和猜忌多疑的性格顯然也是為明亡添了一把柴火的,並不能完全將其責任推卸給旁人。
不過作為深閨後宮長大的皇帝,又處於王朝末年,不出雄主,也並不是多麼令人意外的故事。】
明朝的士大夫們聽到天幕如此之說,自然是憤憤不平。
什麼叫他們不過是多掙紮了那麼一兩秒。
忠君愛國那是自然要忠君愛國的。
不過皇帝顯然也沒把他們當回事,這忠什麼君,愛什麼國自然還有些商榷的餘地在的嘛。
怎麼能質疑他們的儒學水平?
再說了,投降之人他們不是都已經辱罵過了嗎?都是個人行為,不要上升群體嘛。
都是他們冒天下之大不韙,自甘墮落,與自己何乾?
什麼?你問他會不會投降。
那這怎麼能直說呢,不懂禮數!
縱然天幕百轉千回,甚至有些婉轉,但是言語之中的諷刺與批判朱由檢讀了這麼多年書當然還是能聽得一清一楚的。
他什麼時候剛愎自用,暴躁多疑了?
難道不都是那些臣子們自己總是做出一些犯上作亂,悖君叛國之事來嗎?他有所懷疑,難道不是人之常情嗎?
【鬆錦之戰失敗之後,山海關之外,隻有寧遠城還在明王朝的統治之下,明朝再也無力組織起有效的反抗,日薄西山已然是時間問題了。
但畢竟這還沒徹底完蛋,雖然遼東所剩兵力不過幾萬殘兵,但對於當時的明王朝而言,也算是所剩不多的最後兵源,而代替洪承疇率領遼東兵馬的,正是時年三十一歲的吳三桂。
可以說,也許命運的齒輪注定了這兩個人人生的轉折點都發生在這一年吧。】
是了,險些給忘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另一個主角好似是吳三桂來著。
且讓他們聽聽這個吳三桂又有什麼故事吧,竟然能成為這個故事之中唯一一個不是皇帝的男主角?
而看熱鬨不嫌事大的前朝眾人表示,這個故事的風味一定與眾不同。
畢竟都不是後妃皇帝的了,總不能還來什麼殘害皇嗣,奢侈荒淫那一套吧。
說出來也沒有人會信啊。
讓他們看看,你們還有什麼類型的臟水要往人家小姑娘身上潑。
哪怕是歌妓,也不能胡亂攀咬人,亂定罪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