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在周原故地發現的最為重要的一件周朝青銅器,當然是我們眼前的這個利簋無疑了。】
【由於意義過於重要,已經被國家博物館給借調走了,所以現真品落戶北京。】
【我們現在看見的這個,正是1:1還原的複製品。】
【就連複製品都能在這個單元的展廳正中間擁有一個自己的單間,就可以想見其在江湖上的地位了。】
觀看天幕的眾人無言以對。
你們後世人管這四麵透光的玩意叫單間?
不覺得有哪裡好像不太對勁嗎?
隻是瞧著這利簋,著實平平無奇,他們可也是鑒鼎無數的達人,像這種大小的方底圓簋,不就是尋常的構造嗎?他們可當真是見過不少。
怎麼就讓後世人又是這樣又是那樣的百般重視呢。
隻能又歸結為天幕那個時候後人稀奇古怪的關注點……
【不過這個利簋確實比我想象中小了不少,本來以為好歹得跟後母戊鼎一個體型吧,沒想到這麼迷你。】
【不過形體雖然小巧,但是其價值卻難以估量。】
【畢竟這方小小的利簋身上銘刻的內容,竟然是武王伐紂的相關記錄。】
【可以說,利簋本身固然精巧,但是其曆史學及考古意義是其能夠穩居中華青銅器最具代表性國寶地位最無可動搖的堅決保證。】
【正是根據利簋上關於年歲等的記錄,再輔助以天文學等知識,終於邁出了商周斷代的一大步,將其確定在公元前1046年左右,撥開了上三代曆史的又一迷雲,也證實了武王伐紂不隻是傳說中的故事,而是結結實實發生的事實。】
【不過由於利簋已然名譽等身,在國博的一眾瑰寶之中也能奪得一席之地,所以這個複製品就沒有能夠占據陝曆博十八件鎮館之寶的一個席位。】
周朝曆代諸王:……
那不然呢?
當然是真事!
這麼珍貴的青銅器,一個才能刻幾個字啊,哪有時間給你們浪費地方編故事!
【真正的鎮館之寶不在這裡擱著呢嘛。】
【一方上頭刻著審理土地糾紛事件的五祀衛鼎及器型承接商代特質的周康王時期的旟鼎,在為我們展示其古樸圓潤外表及紋飾的同時給予了曆史研究人員以西周第一手的土地製度和社會經濟情況相關的資料,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一方多友鼎,記載了西周自衛反擊獫狁的戰爭,獫狁,還有一個我們所熟悉的名字,就是後來與趙國和秦漢都纏纏綿綿到天涯的匈奴。】
【看來“自衛反擊”最終獲得更大範圍的領土這種事情,果然也是曆史悠久啊。】
【關鍵名字還叫多友鼎,雖然是因為周朝派出的大將叫多友,但是還是很好笑啊。】
【畢竟不打不相識,打是親罵是愛嘛,怎麼就不算多友呢!】
【不愧是儒家崇禮的發源地呀。】
周朝人:……
哪裡好笑了!
諧音字是要扣錢的!!
而且他們也沒給這鼎取名字啊?
這名字不還是你們後世人自己給取的嗎?彆以為他們還不能深刻理解儒家是什麼就聽不出你們後世人在陰陽怪氣他們!
誰跟他們獫狁打是親罵是愛了啊!
始皇帝更是表示,沒有都,隻有趙國和他們漢朝跟匈奴一直纏綿,他的大秦那可是按著匈奴在打的哦,不要共沉淪好不好。
【走過輝煌的西周,周朝自平王東遷開始,王室便一路衰微。】
【東周分兩截,春秋和戰國嘛。東周沒有周,這不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嘛。】
【但又巧的很,平王東遷,是周朝顛沛流離的開始,也是秦國發家的肇始。】
【再加上周王朝的國都這不是遷走了嘛,取代周朝勢力的,是越發強大起來的秦國。在曆代秦國國君的努力下九都八遷,最終挪到了鹹陽,無論是在此之前的櫟陽還是鹹陽,那都歸屬於現西安的轄區,作為陝西最著名的博物館,那自然是聚焦秦國咯。】
【於是陝曆博關於東周的這段曆史展廳,寫作東周時期,讀作秦國發家史呢。】
【畢竟看看單元名——東方帝國,就知道這段故事的主人公,那肯定是秦國啦。】
【這除了說最終成功一統天下,成為華夏帝製開端的秦帝國還能是說誰嘛。】
曆代秦君甚為滿意,每次聽到他秦的國號後麵跟的是帝國二字,就覺得甚為舒爽。
他們大秦,就是跟中原那些列國們不一樣!
自豪感油然而生了好嘛。
中原列國與周王室:……
都是一個時期的故事,他們難道不配擁有姓名嗎?
明明他們位處中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禮儀之邦好吧。
始皇帝才不管之前那些手下敗將們會不會收聽到天幕,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畢竟自然有他大秦的先王們去料理,他所要做的,那當然是順勢整治一下六國餘孽,並且將天幕所說的重重關於他大秦的好事廣而告之了。
【秦國早期的文物跟周朝的文物大同小異,主要就是一些青銅及陶製的器皿,不過其造型比起花裡胡哨的中原諸國更為樸素,彰顯了從一開始就貫徹於秦國人骨子裡的實用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