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軍屯(1 / 2)

大秦嬴魚 一口香 15191 字 4個月前

相比於秦魚六歲時候受封西鄉隻是得到了一張帛書,這回他受封安平君,則是跟立太子一樣,需要舉行隆重盛大的受封禮。</p>

這是秦王要求的。</p>

這個受封禮,更像是一種宣告,宣告六國,秦國有了一位安平君,可以代表秦國外交的那種。受封禮足足準備了三個月,受封地在櫟陽,受封時間定在秋收之後。觀禮者,有秦國的宗室、大臣,各國來使,以及櫟陽和從其他地方蜂擁而來的百姓。</p>

秦魚穿戴著特地為他縫製的封君禮服,隻用一根金簪固定住頭頂的發髻,他按照奉常的指引,在莊重肅穆的鼓樂聲中,在百姓們敬畏激動的視線中,從位列兩側的百官麵前走過,走向站在高台上等待他的秦王。</p>

等上了高台,秦魚大禮跪拜秦王。荀子高呼: "授冠!"</p>

相邦範睢端著放有弁(bian)冕、玉簪、和金印綬帶的漆盤上前,秦王從秦魚頭上取下金簪,放在漆盤裡,取來弁冕給他戴在頭上,捋順櫻紅色的係帶,在他下頜處打上君子結,然後取來玉簪簪入弁冕,將發髻和弁冕固定在一起。</p>

授冠之後,就是綬印。</p>

荀子念了一段長長的祭文,向上天告訴秦魚的功績,秦魚的品德,秦魚的誌向……繁瑣隆重的受封儀式過後,就是與民同樂的考課大賽。</p>

今年櫟陽的考課大寒氣氛分外熱烈,他們櫟陽的公子魚,得大王親綬封君,這是他們整個櫟陽的榮耀,他們願意追隨公子魚,為他的榮譽喝彩!</p>

這一年,秦魚十二歲。</p>

秋收過後,白起用兵,一舉奪下南陽之地,給持續了一年的征戰畫上了句號。</p>

白起將軍隊駐紮在太行山腳下,修築鄔堡,加固之前一直在修建的堡壘,打算帶著十萬軍卒就地過冬,等明年,繼續攻打韓國。</p>

白起的下一個軍事目標,是野王。</p>

其實,白起已經計劃好了,今年秋天就能整個截斷上黨,當然包括將野王攻打下來。</p>

但是,從上郡和櫟陽發來的兩萬牲畜絆住了他作戰的進程,牲畜是他跟秦王要的,現在秦王如數給他送來了,他總不能眼看著它們餓死、跑掉吧,所以,其實一直到秋收之前,白起手下的十萬軍卒,除了進行最進本的軍事訓練和警戒,其他的,呃,都去修牛羊圈和放牧去了。</p>

牲畜也是要過冬的,這兩萬牛羊不</p>

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養的,為了不讓這些牲畜在冬天裡凍死,白起隻能暫時放緩征戰,先給這些牲畜修好圈場,儲備飼料。</p>

等將牲畜安頓好後,就到了秋收的時候了,秋收之後,白起帶軍繼續朝前推進,等快打到野王的</p>

時候,遇到齊國使者從此經過,白起問他要去哪裡?</p>

齊使: "去秦國。</p>

白起: "去秦國做什麼?"</p>

齊使: “貴國安平君受封,我王受邀派吾等去觀禮。”</p>

白起:".……放行。"</p>

齊使戰戰兢兢的在秦軍虎視眈眈下離開南陽,朝函穀關而去,白起則是送了一百頭牛一百頭羊一百袋糧食給野王邑的百姓們,讓他們一起慶祝公子魚得封安平君。</p>

已經駐紮在野王做好作戰準備的韓軍麵麵相覷,都搞不懂這個殺神什麼意思。</p>

白起什麼意思?</p>

白起意思簡單的很,野王就在那裡,今年打還是明年打,都一個樣,要是明年打,秦國這邊無論時間還是糧草都會更充裕一些。</p>

不是攻打野王的時間充裕,而是等著接手上黨的時間更充裕一些。</p>

秦王四十四年的冬天比往年要更冷一些。近幾年天氣就是這樣,冷熱無常的,但如果上一年還算暖和,那麼下一年有可能會變的更冷,不僅糧食會減產,牲畜也很難熬過寒冬,人要好一些,但沒吃沒喝的,相比於牲畜,也沒好到哪裡去。</p>

以上說的都是六國百姓,秦國的百姓,雖然冬天也不太好過,冷是肯定的,但這幾年冬天,也沒聽說秦國哪裡有凍死的餓死的?</p>

外頭北風呼嘯,有雪渣子隨著風打著旋兒撲打在厚厚的黃土牆上,黃土牆裡麵…..呃…正在唰羊肉鍋子。</p>

這裡是太行山腳下山窩子的一處進出口,自從秦兵來了之後,這裡的韓人百姓就往山裡跑,有後來下山,歸於秦軍的,自然也有沒下山的。</p>

秦軍在此觀察了大半年,確定了幾個韓人上山下山的山窩子,分彆設立了百人的駐紮點,一個是為了屯兵過冬,二是為了在冬天最冷的時候守株待兔,逮受不住饑寒下山的韓人。</p>

反正都是要在這一帶軍屯過冬,為什麼不找一個一舉兩得的呢?</p>

一個韓人俘虜就是一點軍功,雖然</p>

這點子軍功要比在戰場上正經的砍下敵人的頭顱要少,但也能換肥羊,換糧種,換財帛呢。</p>

都是順手的事。</p>

處於王屋山的這處隱蔽據點,是依著一處山壁用黃土夯成的,背麵是凹進去的山壁,秦軍從山體兩側夯土呈圓弧</p>

形擴展雙翼,雙翼的牆體不高,也才一米半左右,但地下卻往下挖深了一米,屬於半地穴式的堡壘建造方式。</p>

夯土牆雙翼上麵搭建橫梁,橫梁上頭鋪防風的茅草,茅草上麵糊摻了石灰和毒藥的黃泥,黃泥上頭再鋪一層茅草,茅草上麵又是一層黃泥,然後就是厚厚的枯樹枝子。</p>

因為房屋整體建造的不高,鋪上這層枯樹枝子,幾乎和周圍樹木齊平,遠遠從外頭看,隻以為這</p>

裡是一處枯枝亂崗,殊不知,裡麵另有乾坤。</p>

靠近山壁的最裡麵,冰冷的山體是最佳的冷庫,這裡堆滿了糧食、肉、蛋、鹽、醬、鐵等珍貴物品。</p>

這裡一層其實是一個小型的糧倉,然後就是一堵薄薄的磚牆,磚牆外頭又是一層,這一層空間已經是兩翼牆開始往外擴張的部分了,空間要大一些,分了三個格子房間,這裡堆滿了皮毛、布匹、鎧甲刀械等物。</p>

這一層,同樣是用牆隔開,但相比於第一層薄薄的單層牆,這一層牆體,則是厚厚的雙層牆。</p>

所謂的雙層牆,就是裡麵一層青磚,外麵一層青磚,中間中空,這是為了給外頭的火塘跑煙用的,也是取暖用的。</p>

這一層空心牆,就是關中時興的火牆了。</p>

這層火牆,可以給儲存在這裡的皮毛、布匹和鎧甲保暖,有了這層空間,做阻隔,最裡麵的糧倉,就可以保持一個非常低的溫度,便於保存易腐壞的肉蛋等食物。</p>

皮毛是打獵獲得的,肉是醃製過的豬肉和狗肉,也有軍卒上山打野獵到吃不了的獵物生肉,都拿到外頭凍硬實了,儲存在這裡。蛋則是分下來的雞蛋鴨蛋鵝蛋。</p>

相比於肉,蛋在冬日裡更顯珍貴,因此,這些蛋,都被很寶貝的儲藏起來,等新年的時候再拿出來吃掉。</p>

最內層需要冷藏儲存食物,但對外層而言,有了這整層的火牆,整個據點的秦軍,都不會懼怕任何的寒冷。</p>

第一層是糧倉,第二層是布倉,第三層,是廚房和臥房。</p>

第三層,張開的兩翼擴至最大,內部同樣用中空牆分出了</p>

三個大大的房間。</p>

中間空間最大,是砌了灶頭的大廚房,靠牆是灶頭,中間是整排整列可供百人同食的飯桌。</p>

靠牆的灶頭的煙道和中空牆連接,呈∩形分布,當中迎麵五個兩尺口徑的大鐵鍋灶,兩邊分彆是兩個小一號的鐵鍋灶。</p>

這九個鐵鍋灶口,每一個都連接著後頭的中空牆體,每一個灶裡都燃燒著火焰,日夜不停,持續不斷的為中空牆提供熱量。</p>

第三層的中間是廚房餐廳,兩邊則是駐軍的宿舍。</p>

宿舍的床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火炕大通鋪,上層是木板床大通鋪。火炕會在夜裡燒上一些,讓室內溫度進一步升高,讓住在這裡的人可以舒服的渡過一天當中最寒冷的午夜。</p>

這火不多,一般燒到下半夜火就熄了,但室內溫度同樣會保持下來,因為,住在這裡的都是青壯漢子,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小火爐,同樣為保持室溫做貢獻。</p>

上下兩個大通鋪,每一個都是寬敞的十人鋪。這樣一個宿舍,標準能住上四十人。兩邊宿舍一共是八十個標準床鋪位,但實際上,即便住上一百個人,也不會讓人感到擁擠。</p>

有了這火牆火炕取暖之法,秦軍卒的被寢便都輕薄的很,隻有粗麻包裹的薄薄的一層棉絮和蘆葦絮,這大大的減少了軍隊的棉絮和布匹供應。因為這張被寢,一年四季都能用,不用考慮兵卒冬天沒有棉被凍死的因素,自然就減輕了均需供應。</p>

相比於輕薄的被寢,每一個秦軍的冬日標準軍裝則是統一的大棉襖。每一個長至膝蓋的大棉襖,裡麵塞的,都是統一的六兩的棉花。</p>

穿著暖和的大棉襖的百人秦軍,白日裡則是聚集在第四層的空間裡活動。</p>

第三層和第四層之間的牆,是實心牆,這個實心牆夯實的有一尺厚,和兩翼的同樣不少於一尺厚的牆體連接起來,組成了這個據點最裡麵的一層堡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