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俘虜(1 / 2)

大秦嬴魚 一口香 11488 字 4個月前

秦王怎麼想怎麼覺著將秦魚放在外頭實在是太不讓人放心了,便遣人去南郡,將秦魚給接到自己身邊來。</p>

南郡那邊巡視的差不多了,正好看來河內看看,然後再跟他一起回鹹陽。</p>

以及,趙魚被刺殺的事,一定也向鹹陽那邊送信了,他來了河內,錯過了,也要遣人去鹹陽將信件取過來。他在河內還不知道要呆多久,政務可以交給相邦範雎處理,一些私人的信件之類的,還是要送到他這裡自己親自閱覽的。</p>

湯榆也收到秦魚的信件了,他收到的除了報平安的信件,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私’做好接收幾十萬俘虜的準備,然後去上黨,‘見機行事’。</p>

湯榆有些沒弄懂主君信裡的意思。</p>

‘私’,就是秘密、私下裡的意思。主君已經料敵先機,覺著趙軍會敗,秦軍會俘獲大量趙兵作為俘虜,這個湯榆明白,畢竟趙軍可是有四十萬呢,殺肯定是一下子殺不完的,趙軍又被圍住了,跑都沒地跑,最後也隻能做俘虜了。</p>

但是, ‘見機行事’是什麼意思?難道還會有其他不可預料的事情發生嗎?因為主君也預測不到會是什麼樣的事情,所以才讓他見機行事,做出符合秦國和主君利益的決定嗎?</p>

湯榆心裡非常忐忑,憑借以往對秦魚的了解,以及與秦魚共事這麼多年的經驗來看,一般秦魚自己都拿不定主意,說話模棱兩可的時候,那就代表這件事情,是不可控的,一定要做好隨機應變的準備。</p>

湯榆最近一次類似的感受,那就是上黨明明已經歸秦,最後居然還能被送給趙國,然後引發秦趙之間的這場上黨持久戰了。</p>

秦魚真的有什麼深不可測的意圖在其中嗎?</p>

沒有啊,他就一個意思。</p>

搶奪先機,將他遭遇刺殺和平安的消息送達給最親近和看重的人,然後杜絕因為消息不對等讓敵人有機可乘的情況發生。</p>

比如他這次在南郡遭遇刺殺,背後主使完全可以對外散步謠言,說他已經死了,如果再從他身上拿到一兩件私密信物做證明,或者乾脆炮製一個腦袋非說是他的,即便他沒死,最後恐怕也會短時間之內“社死”了。</p>

秦魚對自己雖然沒有自負到認為他死了,天下會大亂什麼的,但是,他身邊的人,一定會受到重創和影響的。</p>

比如秦大母年紀大了,在這個醫療條件匱乏的年代,</p>

秦大母要是聽說他遇險,然後確定他真的死了,承受不住暈厥過去再也醒不過來是有非常大的可能的,還有他的母親和兄弟,他們會不會做出什麼不可挽回的事,誰也不會知道。</p>

再者,秦王要是聽聞他的死訊,做出什麼國家性的決策出來,要是好的也就罷了,要是不好的,那秦魚知道了怕不是會哭死。</p>

白起就更不用說了,原本白起在曆史上就將趙人殺的血流成河,白骨累累,秦魚都敢肯定,白起要是乍然聽到他的死訊,還是趙人殺死的,他不僅會繼續將趙軍全部坑殺,而且還會帶領大軍繼續去圍攻邯鄲。隻是這一次,天時地利人和,秦軍也不缺糧,秦王就是看在為他報仇的份上,也不會再將白起召回,讓他撤軍的。</p>

這一次,趙國恐怕真的會國祚不保,就此滅國了吧?就是最後能跟齊國一樣,在其他地方再扶立新君,重建趙國,那也不是原來的趙國了。</p>

趙國滅不滅的秦魚不在乎,但他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因為消息不對等,讓親人好友們都受到傷害,然後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決定。</p>

趙軍,不管立場如何,品性如何,真的沒有必要都被殺死的。秦魚讓湯榆‘見機行事’,是讓他在合適的時機,去勸說白起不要殺俘的。</p>

雖然現在,秦魚其實也不是很肯定,白起還會不會下殺俘的命令,不下最好,若是下了,這個時候,湯榆就要起他該起的作用了。</p>

其實秦魚自己也考慮過,自己要不要親自到河內,甚至到白起的身邊去,以防止白起最後還是要決定殺掉俘虜。</p>

但他隻是冒了這個念頭之後,就立馬給掐滅了。</p>

這個想法太可笑了,他說什麼白起就會聽從的嗎?身在局中,有時候,不是你在決定事件發展的走向,而是外界的諸多因素、事件本身決定了一個人要做什麼樣的選擇,而這個選擇,理性上並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p>

若白起真的是個嗜殺的屠夫,那麼他在曆史上的評價就不會是戰神,而是變態殺人魔了。</p>

白起坑殺趙軍是有當下的曆史因素的,而且,坑殺趙軍的這個決策,曆史證明是正確的,因為自此以後,趙國再也沒有崛起,阻撓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大絆腳石,就這麼被搬開了。</p>

所以,要想讓白起不下“殺”的命令,直接去勸是沒有用的,誰說都沒有用,秦王都不會去勸,因為對局勢上的判斷,秦王</p>

一定是站白起這邊的。</p>

所以,秦魚要做的,而是去修訂影響人做出決策的元素,比如,他在白起還在南陽的時候,就一下子送去了幾萬隻牛羊牲畜,毫不吝嗇的向河內輸送各種軍備和農業物資,推著河內的百姓不停</p>

歇的搞生產,還走後門將湯榆送去河內,就是為了他能將自己的意願和政策在河內徹底的推行開來:囤。</p>

囤軍械、囤糧草、囤人口,大量囤積一切可以應對任何戰況的物資。</p>

局勢的一步步發展,證明秦魚所作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都是正確的,都是有效的,也確實為秦軍征戰上黨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持,讓秦軍在戰場上呈現出一種遊刃有餘好整以暇的士氣來,無形中給了趙軍更大的壓力。</p>

你看,就連國內將要發生糧荒,秦魚也是第一個洞察先機,讓秦王從國家層麵上做好準備。而秦王甚至在這樣一個麵臨糧荒的關頭輕鬆征兵二十萬進入上黨,足夠說明他心裡是有底氣的。</p>

曆史上秦王也是這麼做的,但他的做法是賜民爵一級,在百姓的眼前吊了一塊肥肉,才將年十五及以上的兵卒給征召過來的。</p>

而現在,秦王雖然仍舊親自到河內督戰,但他並沒有像史書中記載的那樣要求年滿十五的少年也要參軍,然後“賜民爵一級”,還能一下子征召二十萬大軍,說明這幾年百姓們日子過好了,即便一年遇到災荒,也能有豐餘渡過減產的一年,還能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去戰場掙軍功,掙榮譽,這就是</p>

秦王的底氣,是秦國底子在變厚的體現,是秦魚這麼多年努力沒白費的直接證明。</p>

秦魚這些年做的任何一件事,都給了秦王一個非常清晰的信號,那就是:秦國實在是太缺人口了,尤其是缺乾活的人手!</p>

采礦挖煤需要人手吧?修渠修路需要人手吧?打鐵冶煉需要人手吧?</p>

隻這三樣需要大量壯勞力去填的工作,就要耗費無數的民力,這些勞力從哪裡來?都不用秦魚特地說出來,秦王和將領們的目光就都瞄向了山東六國的百姓。秦國上下,已經做好接收大量人口的準備了。</p>

但也有一個非常糾結的難題橫亙在眼前,那就是,如何收服這些百姓,不讓他們叛亂,從而影響秦國的穩定,否則,之前的攻戰,那就真是一個笑話了。</p>

不過,這些後果,都是秦王和相邦以及他們的謀士去考慮的,對於征戰的將軍,</p>

隻要按照君王的意願和命令去攻戰就行了。</p>

秦魚沒有去河內,他自己跑去南郡,除了執行秦王的命令,還有他自己說的來南郡看一看之外,秦魚還想找機會,破壞六國的合縱計劃。</p>

一旦趙國戰敗,六國肯定會行動起來抗秦的,這是整個戰國時代的主基調,秦魚可不會認為,這</p>

一次六國會眼睜睜的看著趙國會被滅國的。</p>

上黨還沒攻打下來,秦魚就已經開始謀劃戰後事宜了,他這種走一步看十步的行為,著實給六國謀士們帶來了巨大的困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