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秦趙會盟(1 / 2)

大秦嬴魚 一口香 12377 字 4個月前

秦王邀請趙□□在蕩陰會盟,趙王不得不來,因為,蕩陰離邯鄲實在是太近了,隻有八十公裡,騎著快馬,倏忽而至。</p>

蕩陰從邯鄲,幾乎就是從南至北一條筆直的直線,一眼望去,除了一條趙長城,全是空蕩蕩的平原,無山川可守,無城池屏障。</p>

沒錯,越過趙長城,北麵就是邯鄲範圍之內了。</p>

邯鄲在趙長城以北。</p>

而那條趙長城,就是阻攔敵人從南至北的屏障。</p>

其實,趙國選擇在這裡修建趙長城,並不是沒有緣由的。因為,趙長城以外的南麵是水量相當大河麵也足夠寬的漳水,城內的北麵則是水量還可以的滏水,若是平時,有漳水做屏障,阻礙從南而來的敵人,有滏水為據守的大軍做水源供應,加上強悍勇猛的趙人阻敵,足夠了。</p>

但是,誰讓現在是枯水期呢?</p>

滏水大部分河床露出,小童都可涉水而過,何況是敵人?</p>

加之,已經快九月份了,正是秋收的時候,百姓們正日夜忙著田裡的糧食,無心作戰,戰力還要再下一層。</p>

趙王不敢拒絕,他若是拒絕了,秦王會不會一怒之下,令秦軍卒再圍邯鄲?</p>

秦國近幾年,除了攻陷洛陽之外,再無戰事,趙王都不敢想象,經過多年修養過的秦國,現在已經變成什麼樣子了。</p>

趙王不敢賭他拒絕後的結果,所以,他召集了大臣,大臣也沒能說出個所以然之後,就隻能按照秦王的要求,帶著秦國的質子,戰戰兢兢的來蕩陰“會盟”了。</p>

其實,趙王還有一點不知道,若是真的開展,趙長城也不是那麼穩固了。</p>

因為,這幾年,河內發展迅速,隻要不是作亂犯奸的,河內對六國百姓,一直都是呈開放包容的狀態.</p>

六國百姓,尤其是隔的最近的趙國百姓,誰不知道,隻要在農閒時候,去河內做上一兩個月的活,就能掙足養活一家老小的錢糧布帛鹽糖?</p>

或許,這種近年來開始蔓延深入的情況,趙國的權貴們都知道,就隻有趙王他自己不知道罷了。</p>

為了能少繞彎路,即便趙王下令,嚴加防守趙長城,趙長城的城門也一直都是關閉的,百姓們要是想越過這座長城,還是有很多辦法的。</p>

比如,在年久失修的地方,挖一個洞口,爬</p>

伏過去。</p>

再比如,賄賂一段不高的長城的看守兵卒,牆的兩麵分彆架上一道梯子,隻需向看守兵卒交上幾個銅板的“過城費”,就可以輕鬆翻越過去,到達牆的彼麵。</p>

身手矯捷的健兒,都不用走梯子,一個縱躍借力,就可上牆,跳下來就更不費力了。這樣過牆的,兵卒們就當沒看見,因為,隻靠收取大部分人走梯子的這一次的“過路費”,就夠他家小用上好幾年的了。</p>

不知道,趙長城的守將,知不知道他的手下軍卒,正在一人一天輪流掙這比"外財"?</p>

以趙人的軍紀嚴明,秦魚猜想,這個趙守將,他應該是知道的。明知道而不阻止,這個守將,有點意思啊。</p>

出來的辦法很多,但回去的法子,就不多了,因為,這些出來做工的趙人,等他們回去的時候,無不是大包小包人背車載的,隻靠梯子和牆洞,是沒法運載過去的。</p>

於是,一年兩次的長城城門開放日就有了。一個開在冬末春初的時候,進的比出的多,因為,他們在河內度過青黃不接的饑荒之後,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開始忙春耕了。</p>

另一個,則是開在秋末冬初的時候,這是一次人流量最多的進出關機會。前一年的秋收結束,許多趙人青壯會趁此出關的機會,將秋收的糧食留給家中弱小,自己則是來到河內“躲冬”。在河內冬日做工,不僅包食宿,夜裡還能睡熱炕,白日裡,還能一日三餐的給吃飽,還給發工錢,有了工錢,在河內,幾乎可以買到天下所有你想買到的物品。</p>

這一冬,沒有了家中壯勞力的糧食消耗,家中妻小父母,就可以食用自家田地裡收獲上來的糧食,安然富足的度過冬春這段青黃不接的日子。</p>

進關的,更多的是家中兄弟多的青少年,他們無拘無束,家中田地有父兄照看,他們則是趁機會出來做長工,在河內做上一整年的長工,就可以為自己掙上兩三年的錢財,回到家鄉,或是交給父母,請父母給自己說上一房媳婦,或者為自己購買上百十畝良田,建宅修圈,家業慢慢的也就積累起來了。</p>

至於早在趙國失地失業的趙人,那就更好辦了,都不用再回去,直接出趙長城,舉家遷到洹水北岸的伯陽、鄴縣、平陽一帶,這裡還是趙國的土地,他們也還是趙人,隻是在趙長城以外的荒地上重新安家立業而已,並不算是叛國遷徙。</p>

他們在河內掙上錢糧之後,就在洹水以</p>

北開辟土地,建設房舍,為來往於趙和河內的同胞們提供些許食宿上的方便,收取的食宿費用非常低廉,但好歹,這是一門細水長流持之以恒的營生,他們雖然仍舊沒有田地可以耕種,但是,他們卻沒有餓死,更沒有被權貴收做奴隸打死。他們不僅活</p>

下來了,而且,有越活越富足的趨向。</p>

巧的很,趙王出趙長城的時候,正是今年第二次開關的日期。</p>

在此之前,趙長城守將早就將消息擴散出去,要進出關的百姓們暫時躲避,有的百姓躲避了,但有的百姓,家就安在這裡,如何躲避?</p>

於是,趙王出關之後,車馬行走在寬敞毫無顛簸的道路上,放眼望去,所見之處,不是正在收割的麥穀,就是錯落有秩炊煙嫋嫋的房舍,雞犬相聞,稚子奔跑,老弱鹹寧...</p>

長城以外,百姓這麼富足的嗎?</p>

沒聽說啊,每年的稅收簿冊上,沒有這裡。趙王將這一點,記在心裡。</p>

更加讓趙王驚奇的是,每一家房舍的門前,都多多少少的堆積了一些包裹推車,一家兩家倒還好,但一眼過去一長溜的都是,那可就太顯眼了。</p>

趙王納悶: "那些,都是何物?"</p>

貼身伺候趙王的寺人踟躕不語,其實,他一眼就認出來了,這些都是百姓們的包裹和貨物,包裹和貨物的主人,他也能猜到,肯定都躲在那些房舍中呢。</p>

但是,他卻是不敢說,也不知道怎麼說。</p>

怎麼說?</p>

說這些都是趙國的百姓在河內做工掙的?趙王怕不是得氣死。寺人: “或許是當地百姓的風俗,辟邪用的。”</p>

趙王雖然心中仍舊狐疑,但是,他還是知道一些十裡不同俗的民情的,既然這是此地的風俗,那就沒什麼好說的了。</p>

趙王感歎道: "寡人竟不知,洹水一帶,竟是這樣的富庶。"</p>

寺人賠笑道: "富庶的是平陽君,這裡的百姓,都是平陽君的家奴。"趙王皺眉: "胡說,平陽君封地隻在平陽,還不到洹水,怎麼就……"</p>

趙王沒再繼續說,因為他想到了一個可能,平陽君他,不會私下擴展封地了吧?趙王臉色有些掛不住了,他召自己的親叔叔平陽君趙豹到自己車上,詢問他洹水百姓的事。</p>

趙豹很有底氣,他道: “大王或許不知道,這洹水一帶,原先都是荒蕪多年的土地,有無地的趙人百姓願意來此定居開墾,雖然不是在我的封地之內,但我既然知道了,就沒有不幫助的道理,索性,這裡的百姓都是知道感恩的,定居下來有所產之後,也會交還給平陽君府一些。其實交不交的,交多交少,與我並無差異,總歸是他們的心意罷了。"</p>

趙王聽後展顏: "叔父大善,仁矣。"</p>

平陽君也撫須而笑: "不敢稱仁,這都是大王的德行啊。"寺人:....算了,你們高興就好。</p>

其實,平陽君沒有一句謊話,因為,門客報給他的消息,就是如此。</p>

他的門客中,居然能有為他拉攏宣揚好名聲的人才,平陽君趙豹心中,不是不沾沾自喜的。門客:我要說,我另有主君,你信嗎?</p>

趙王邀請平陽君同坐王車,麵上言笑晏晏,其實,心裡已經開始打算對此地收稅了,既然是趙國的百姓和土地,就沒有不收稅的道理。</p>

看這裡的百姓生活如此富足,他們理應為國家繳稅,這樣,趙國才有餘力庇護他們安居樂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