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魚主要就是帶著宗室們給秦王守靈,然後裁奪給秦王墓的陪葬,鼎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秦魚非</p>
常想將從洛陽拉回來的九鼎給秦王稷陪葬到墓中,他可是聽說了,當這九個大鼎運回鹹陽的時候,秦王稷激動的一宿沒睡,隻顧著去撫摸這幾口大鼎去了,可見,他是真的很喜歡。</p>
很可惜,他剛提出這個建議,就被太子柱給駁回了。</p>
太子柱簡直要給秦魚跪下了,剛驅逐了儒家弟子不說,現在又要將社稷之重器給埋了,趙魚這是,他這是想把秦國的王脈龍氣也給埋了嗎?</p>
他老子是秦王,他就不是秦王了嗎?!</p>
他這個繼任的秦王,也需要這九口鼎鎮壓氣數,不行,絕對不行,你不聽,孤就哭給你看!</p>
秦魚:....</p>
秦魚最終在太子柱的眼淚攻勢下放過了這九口鼎,但秦魚也吩咐下去,仿照這九口鼎,重新再鑄造九口一模一樣的大鼎給秦王稷陪葬。</p>
太子柱鬆了口氣,連忙吩咐下去,他現在根本想不到什麼勞民傷財以及能不能在短時間內鑄造出一模一樣的九口大鼎了,他現在隻想快點將秦魚這個可怕的想法給揭過去,再不要提起。</p>
第一個鼎定下來了,秦魚安排的第二個陪葬物,就是無數的書籍典藏。</p>
自然是抄錄的,他腦子還沒昏到做殺雞取卵埋藏孤本的程度。</p>
自從紙發明推廣起來之後,秦國就開始大力收取天下典籍,進行抄錄,</p>
並收藏在鹹陽宮和渭水學宮中。</p>
如今近十年過去,典籍是不是全部都抄錄完成了說都不能保證,但秦國的藏書,說是天下之最並不為過。</p>
秦魚要求,將所有書籍,都取一份備份過來,存放在墓室裡。</p>
就,很任性。</p>
但這個任性的要求,跟陪葬九鼎比起來,就不足為道了。</p>
鹹陽以及周邊的所有的官署都動了起來,所有人在在校對、整理各色書籍,有紙張載體的,但更多的是竹簡載體,因為有人說了,竹簡保存的能更長久。</p>
現在就能體現出秦國普及基礎教育的好處來了,鹹陽城的百姓們,不說個個能讀會寫,但識字的概率,絕對是能讓其他國家仰望的程度。</p>
有了鼎和書,其他的金銀玉器等陪葬品秦魚就沒多少要求了,按照規製往裡麵塞就行了。</p>
此時的秦魚,很有“昏君”的勢頭,放陪葬品不問價值和耗費,隻要好和多,務必要秦王稷,在另一個世界也能享受君王的供奉。</p>
之前說的什麼千載留名活在人們心中的話,全都不存在了。</p>
除了為秦王治喪之外,其他事秦魚一概不管一概不問,他就守在靈堂裡陪伴秦王稷最後的日子,外頭什麼國事宗事人事全都由太子柱全權料理。</p>
這讓太子柱又安心又鬨心。</p>
他才是先王的親兒子吧?要論寸步不離的守孝,也應該是他來才是。</p>
於是,太子柱在處理繁重的國事和喪事之餘,還要時時來秦王稷靈前哭喪守孝,一天裡,能睡上兩個時辰都是好的,更多的時候,是徹夜不眠的堅持為君父守靈。</p>
他這樣一根蠟燭兩頭燒的消耗,人很快就蒼老消瘦下來,秦魚沉浸在悲傷中壓根沒發現太子柱的身體情況,其他人,雖然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誰也不敢勸太子柱不要這樣苦熬為君父守孝。</p>
這種話,誰說誰死,沒得商量!</p>
秦魚第一次從靈堂中走出來,是在秦國收到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合縱以魏、楚、韓三國為主的五國伐秦的消息的時候。</p>
在這個秦國新舊君王交替的時機,其他國家,例行來秦國,扣關了。五國扣關,扣的是河內蕩陰關。</p>
在有外敵扣關的同時,河內內部,則是發生了內亂,內亂的源頭,則是因為河內的開放政策,在河內定居下</p>
來的大商人,以及盤踞在河內本地的一些韓魏老舊貴族。</p>
河內原本就是三晉之地,盤踞在當地的老舊貴族,也不是彆人,大部分都是韓、趙、魏這三國的公族之後,雖然當年秦國將河內打下來,將這些本地的大豪強和大商人都給遷走了,但誰讓河內是個開放的郡縣呢?</p>
這些人,在這些年裡,又都想法子通過各種方式陸陸續續的回到了祖地。</p>
這裡原本就是他們的家,自己的家還變的這麼富庶,這人裡應外合聯合合縱聯軍在內部搗亂,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p>
鹹陽宮議事大殿裡,太子柱先問秦魚怎麼辦。</p>
秦魚冷笑,就一個字: “打!”</p>
太子柱又問武安君白起。</p>
白起身穿素麻喪服,神情森冷,也是隻有一個字:“戰!”太子柱心下安定了,武安君是秦國的戰神,有他在,安平君說打,那就開戰。</p>
即便是以一敵三,那也一定沒有問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