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章 【殘血宜】1.11(1 / 2)

遼東占據急速好轉,捷報頻頻傳來,大抵也是因為如此,後金那邊的清軍從上到下都已經陷入了即將全線潰敗的慌張和恐懼之中。

畢竟他們作為大金汗國的英武兒郎,自是隻可殺不可辱,絕對不能像那朝鮮一般以做大明朝的狗為榮!

後金其實不止有女真人和蒙古人,還有一些不服大明朝統治的漢人。

而後金又稱大金汗國,是原明朝女真人努爾哈赤在北方地區建立的政權,後金之義,同愛新相同,是表明承襲完顏氏的金朝。

北宋靖康之恥的含義那是稍微讀點書的人都能明白,可見努爾哈赤的狼子野心。

尤其是在萬曆年間前後兩次的萬曆朝鮮戰爭,因為國力消耗巨大,大明邊牆以東的屬臣海西女真諸部內亂不已,均給建州部以可趁之機。

等到了大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家,起初努爾哈赤部受到明朝遼東都司的壓製馴服,表麵上忠順於明朝,刻意隱藏自身野心。

但後來他相繼兼並海西四部,征服東海女真,統一了分散在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便開始磨刀霍霍向大明。

而在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更是直接裝都不裝,向全天下宣告建立金國,史稱後金,改元天命。

後金天命三年,努爾哈赤更是公布“七大恨”的討明檄文,開始公開起兵反明。

這無疑是在將整個大明王朝的臉麵丟在地上踩,於是有一些愛國忠君憤慨之人便前仆後繼的揚言要去其狗命,隻不過大多铩羽而歸,甚至連屍體都被屠戮之,搭建京觀,以儆效尤。

隻不過在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便於寧遠戰役後逝世,先於大明朝的皇帝朱由校還要早亡一年。

後金在經過一個階段的內鬥之後,由皇八子皇太極繼位,而皇太極即位之後,為繞開明鬆錦防線,天聰十年征服漠南蒙古察哈爾部,迫使朝鮮稱臣。

接著又先後數次進入漢地燒殺劫掠,用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實力。

不過這樣的陰謀在明朝出手去大力賑災治災,甚至是難得慷慨解囊發錢發糧,隨後信王朱由檢又以雷霆手段處置了一大批貪官汙吏和發國難財的以晉商為首的皇親國戚、巨富商賈。

亂世用重典,張太後直接以皇帝之名義昭告天下,嚴令國家危亡之刻,敢發國難財者,嚴懲不怠!

除此之外,朝廷更是弄出一個“光榮榜”和“恥辱榜”,右邊是忠君愛國為民出力的有功之人名單,左邊是不顧天下萬民性命膽大包天發國難財有罪之人名單。

為了讓不識字的老百姓也能知曉到底是誰在這樣危難時刻還害他們,朝廷還專門設置一個宣講吏,每日早中晚三次當眾宣講這兩份名單。

樹活要皮,人活要臉。

朝廷來這麼一出釜底抽薪,那就是再利欲熏心之人,都得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那個命去享受那潑天的富貴。

尤其

是在某一個富商慘遭流民圍堵和放火燒家,結果去報官卻被直接糊弄了事,做的就是一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那個富商吃了個啞巴虧,隻能捐一大筆錢才息事寧人之後,就沒有人再敢去玩火中取栗了。

對於朝廷這樣橫眉冷對貪婪狡詐者,卻又厚待封賞心存萬民者的行為,所有人都知道朝廷是給他們一個大棒之後又塞幾顆甜棗。

可誰讓這甜棗實在是又香又甜,而且還真的能讓他們吃到嘴裡呢?!

有一個人願意低頭聽從朝廷的安排,那就會第二個、第三個,如此一來,朝廷倒是難得前所未有的富裕起來。

隻不過這個錢也就是在朝廷手裡轉一圈,最終還是被用於賑災上麵。

而遭了水災、旱災甚至是蝗災的百姓,在得到朝廷的糧食和安置之後,隻有有一口飯吃,那他們就不會選擇把腦袋彆褲腰帶上的買賣。

當後金察覺到那些曾經跟他們關係曖昧的中原漢人突然就開始換一副嘴臉,還一副“我不知道,我不認識你”的高冷模樣,便知曉事情開始不對勁了。

聰明人從來不會給彆人留下破綻和把柄,就算是偷偷跟後金這邊聯係,還做著賣國的事情,那些以晉商為首的皇親貴戚和官吏富商,都是隻會讓自己的人手出馬。

至於自己當然就是從始至終待在安全地方,從不顯聲露水,就是擔心會被後金反咬一口。

畢竟野蠻和背叛就是那些金賊的本性,宋朝已經完美將其詮釋。

於是在後金心感不妙,要拖著那些合作者下水時,他們突然就發現跟自己聯係的人居然都隻是蝦兵蟹將,根本不足以牽扯到那些大明高層。

甚至隻要他們端出一副被汙蔑的無辜麵孔,大明朝廷居然就真的相信了……

相信了!

看著被千辛萬苦按插進去的眼線送回來的所謂“光榮榜”和“恥辱榜”名單,後金的高層統治者表示自己很想要打人。

果然就是奸詐狡猾者,一出金蟬脫殼真是玩得出神入化。

關鍵他們還真的沒有辦法!

大明皇帝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是說好的敏感多疑喜好猜忌薄情寡義的嗎?為何突然就這般傻白甜的真把那些人給加上去了?

這完全就是在羞辱“光榮”一詞!

皇太極感到鬱悶的同時,也是十分的有氣無力,但此時國內正在進行的針對努爾哈赤時期的社會矛盾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天聰新政),還是得繼續。

否則彆說是打明朝了,單是要繼續維持統治都很有可能做不到。

就在皇太極一邊打算破罐子破摔,派人冒險去行刺那大明新帝,一邊又埋頭苦乾,繼續完善和擴大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設立蒙古衙門管轄外藩事務,並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時,大明這邊情況也發生了危機。

雖然有信王和護國夫人前去賑災,但人力有限,並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得到有效監管,像陝西有些地方走投無路的農民與邊鎮逃兵、被裁撤的驛卒等合流,紛紛揭竿

而起。

當這些起義者各自為戰、到處犯事時,朝廷內部也對這些“流寇”吵得熱火朝天。

興樂二年四月,張太後明旨任命楊鶴為陝西三邊總督,接替已故的武之望,負責處理陝西民變。

對於民變,張太後堅決采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政策,並親自以皇帝的名義昭告天下,隻要那些人願意被招安,那就既往不咎。

如同馮夢龍這樣在百姓心裡有點名氣的才子,很多都被朝廷招募來寫一些宣揚朝廷國策的話本和檄文等等。

馮夢龍雖然苦惱自己已經用上那麼多的筆名,但還是被朝廷給抓出來乾活這件事剛開始還是有點誠惶誠恐的,不過在為國為君揮筆寫文幾次後,就開始美美的放飛自我。

“秦賊蔓延,雖因無歲,總由貪官債帥不恤軍民,恣行剝削,以致轉徙為盜……”

“自今邊方文武,俱宜遴才選補,不得聽人規避,徒取備員……”

“恰如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此乃被天災逼至走投無路,方為流民,既是民,便是大明之子民,當以保護。各地官員自是以以撫為主、以剿為輔,不得傷害有意歸順之善民,亦不得放縱燒殺擄掠迫害百姓之惡民……”

有朝廷官方的準許,馮夢龍此文當即名揚天下家喻戶曉,便是不識字也不懂民生的孩童,都能在街頭巷尾唱上那麼兩句與此相關的童謠。

而楊鶴也是貫徹朝廷的這種政策,陸續招安了一批起義者,其中最大的成果是興樂四年招安神一魁。

招安成功的根本問題並不在於如何招安,而是招安之後如何有效安置這些被招安之人,否則極其容易再次起義。

這時候因為後金那邊沒有什麼動靜,於是洪承疇就被朝廷召回去,以延綏巡撫的身份出任陝西三邊總督,和陝西督撫一同“鼓勵招安,速圖安定”。

在洪承疇等人的努力下,還有信王和護國夫人那邊的賑災安民政策取得極大進展,於是沒過多久,陝西的各路起義軍便在興樂五年冬全部被招安。

隻不過所有人都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

最重要的就是接下來的安撫舉措。

這就需要極大的物力財力和時間來進行,尤其是朝廷的支持就是至關重要的。

後金就有聰明人看出這個關鍵問題,還點出這個招安的重要人物就是張太後。

“亡大明者,隻能是大明也!若是能將張太後除去,那大明皇帝尚且年幼,身為攝政王的信王又長期在外,若是將這個同時與明帝和攝政王聯係起來的橋梁給斬斷,那這二者之間的猜忌懷疑反目為仇就不過是時間問題。”

皇太極認為這個計策十分精妙,畢竟一個正值盛年的攝政王,一個即將長成的小皇帝,如果沒有太後張氏在其中緩和關係,怕是早就鬥得頭破血流。

而且朝臣也會為了是支持攝政王還是支持皇帝這件事黨爭不休,這自然也是會損耗明朝的國力。

更彆說太後張氏還是撫

養信王和生下皇帝的人,隻要她一死,那對信王和小皇帝都將是前所未有的的致命打擊。

至於殺了小皇帝,那就是對大明朝的影響並不大,畢竟還有一個更能力非凡且深得民心的信王在一旁。

說不定信王這般高調辦事,就是想要引人去幫他處理掉小皇帝,然後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繼位做皇帝了……

比起一個能力出眾手段不凡的信王,後金還是更屬意讓一個不知底細,很有可能是個目不識丁昏君的小皇帝執政。

最好就是繼續將大明朝搞得一團糟,這樣子他們才有機會。

想明白這個關鍵之後,後金統治者就開始選前去刺殺的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