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第 82 章 韓信月下送蕭何(2 / 2)

對此,蕭何抱有懷疑態度。秦朝用法家治國,法家的學說根本就和輕徭薄賦一點邊都不沾。

“等再過十年你就知道了。”趙不息看出了蕭何的懷疑,沒有多說什麼,隻是留下意味深長的一句話。

“至於第二條稅賦條目繁多,這的確是個大問題,不是換個皇帝或者改朝換代就能解決的。條目多,裡麵動手腳的空間就大,就算帝王仁慈減稅,可難保地方官員不會增加條目胡亂收稅。”趙不息繼續道。

蕭何緘默不語,他自然也想過這一條,可最終也沒有想出萬全之策來。

趙不息又豎起兩個手指嘛,“在我看來,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都有辦法可以解決。”

“首先是稅賦繁雜,既然繁雜,那就合並征收好了。將田稅和其他各種名目的稅賦合並繳納,一年隻需要黔首繳納一次稅賦,再也不收第二次。稅賦隻收糧食和錢,不再由裡長收取,直接從縣中派官吏統一收取,減少程序步驟,也杜絕鄉裡中可能會出現的貪汙。”

這個方法在後世有一個很有名氣的名字,叫做“一條鞭法”,明朝最有名的內閣大臣張居正就是因為推廣此法而使明朝中興了一次,要不是張居正推廣此法,明朝最少要早亡幾十年。

當然,張居正人死政消,他死了沒多久一條鞭法就被明朝破壞殆儘,讓明朝短暫中興之後又迅速陷入了土地兼並的亂局之中。

“稅賦導致的權貴富裕而繳納稅賦少,黔首貧窮而繳納的稅賦多,根本原因就是口稅和徭役是根據人口而非財富繳納的。”

趙不息認真道:“權貴一家五口人,三千畝地,隻需要繳納五個人的口稅和服五個人的徭役,而徭役又能用錢糧抵消。黔首一家五口人,三十畝地,可需要繳納的口稅和勞役是和權貴一模一樣的。同樣的口稅,對於權貴隻是九牛一毛,可對於黔首卻沉重的無法負擔。”

“所以為何不將口稅和人數分開,而和財產掛鉤呢?”

當趙不息說到這裡的時候,蕭何整個人屏息凝氣,生怕錯過了趙不息的任何一句話。

他思考了數十年也沒有找到問題和解決方法的東西,就在趙不息短短幾句話中,蕭何看到了一條散去了迷霧的光明之路。

趙不息接著侃侃而談:“將人頭稅,也就是口稅,和勞役一起並入田稅中不就可以了。取消人頭稅,將人頭稅的部分歸入田稅之中,地多則多繳納,地少則少繳納,無地則不繳納。這樣一來可以減少黔首的負擔,二來也可以讓沒有田地的黔首可以離開故土去其他地方做工討口飯吃。”

至於那些做工的黔首的稅賦怎麼辦?往後再推出個人所得稅唄。

這個方法也是後世很有名的方法,叫做“攤丁入畝”。

其實很多人認為清朝的人口爆炸性增長是因為紅薯和土豆的引入,可其實紅薯和土豆早在明朝就已經進入中國了,可明朝和清初的人口並沒有翻倍增長。

而且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主食一直都是小麥和水稻,從未將紅薯土豆作為主食過,頂多隻是在災年種植作為輔糧。

可實際上人口開始爆炸性增長的時間就是從攤丁入畝稅收政策的實施開始的,從雍正前期人口七千萬到道光年間人口突破四萬萬,短短百年,人口翻了五倍多。

同時也杜絕了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土地兼並。繳納稅賦不再是按照人口了,而是按照土地,你家裡土地多那就多納稅,窮人家裡地少那就少納稅,地多的占不到便宜。

趙不息的話說完,卻久久沒有等到回應,正當她納悶的時候,蕭何才從呆滯中回過神來。

他用一種十分複雜的眼神看著趙不息,久久,蕭何忽然長歎一聲。

“我曾認為自己治理百姓的能力已經是頂尖了,殊不知我卻如斥鴳一般,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不知世間還有黑石子這樣扶搖九萬裡的鯤鵬啊。”

蕭何站起來,對著趙不息長揖:“我先前竟然認為您是沽名釣譽之輩,是我螻蟻之目,看不到您的本事。”

其實這些都是前人,啊不,現在我是前人,這些都是後人的智慧。

趙不息心想,你蕭何的確是名相,可後來幾千年出了多少不下於你蕭何的名臣,不照樣沒有想出好辦法嗎。

不過既然她知道,那肯定是要拿出來了,能讓天下黔首吃飽飯的方法,自然是多多益善。

趙不息也站起身,淺笑著:“您的誌向是做天下人的門客,為天下人謀利。我的誌向是讓天下人吃飽飯,而這大半年來我在沛縣所作所為您都看在眼中。”

“如今,您可願意接受我的招攬,做我趙不息的門客呢?”

蕭何與趙不息四目相對,他們在彼此的眼中看到了同樣的堅定。或許在這世上,畢生之願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天下黔首的人很少,蕭何是其中一個。

而恰好,趙不息是讓蕭何看到能讓自己畢生所願實現的那個人。

“蕭何,願為黑石子門客,任憑您差遣。”

蕭何深深拜下。

趙不息亦是俯身長拜,“我得蕭何,如魚之得水也。還望蕭何日後能相助與我,天下黔首的安定,就要靠您了。”

這番話一出來,蕭何頓時感動極了,他沒想到趙不息竟然如此器重他,甚至將她自己比作魚,將他比作水。

於是蕭何更加覺得自己選擇的主君同自己乃是主客相得。

趙不息則心想,她怎麼又說了一次如魚得水啊,本來想著這次變一變說法的,也沒來得及,下次再招攬門客的時候一定要換個說法。

吾之子房?不行,張良還沒什麼名氣呢。吾之周公吧,周公這時候就很有名氣了,下次再招攬大才,就拉著他手,含情脈脈“卿真乃吾之周公”。

或者換一換,不要如魚得水了,如齊桓公得管仲也行……

不過有些事還是要問明白的。

趙不息緊緊握著蕭何的手,努力擠出了兩滴眼淚,製造出熱淚盈眶的模樣:“讓天下太平、黔首生活安樂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其中的困難必然數不勝數,你明白自己麵對的是什麼嗎?”

是一個把工作都扔給你的主君,和大把大把的麻煩事。趙不息在心裡補充,等到蕭何到手以後,她就能過上如曆史上的劉邦一樣幸福的生活了,把根據地扔給蕭何,沒兵沒糧了就伸手要。

這麼一幻想,趙不息竟然有些迫不及待。

蕭何臉上的表情十分平靜,他認真的看著趙不息:“讓天下人都能吃上飯,這是蕭何的畢生所願。我知道這是一件困難到哪怕我窮儘一生也不可能實現的願望,可我多做一點,就能多讓一個黔首吃上飯。為了我的誌向,我沒有什麼害怕的。”

蕭何笑了笑,他的眼睛中盛滿了決然。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蕭何低聲道。

他是這樣告訴趙不息的,事實上,他在曆史上也是這樣做的。

劉邦在外打仗,蕭何治理關中,他對待百姓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隻要是劉邦開口,要兵要糧,蕭何都能擠出來給他。

那是因為隻要是蕭何征兵征糧,整個關中的黔首都願意獻出家中的糧食,催促自家的子弟去應募。

在劉邦一統天下之後,蕭何的威望甚至超過了劉邦,天下人都信任擁護他們的丞相,以至於蕭何不得不聽取門客的建議自汙。

可就算是這樣,蕭何也因為向劉邦討要上林苑讓百姓耕作而被劉邦認為是積累威望,因此還被劉邦關入了牢獄之中。後來還是旁人說請,劉邦才將他放出來。

這樣一個人很難讓人不敬佩。

蕭何來到趙府的時候心情是忐忑不安的,可當他離開趙府的時候,心情卻是平靜中又夾雜著一絲喜悅。

送蕭何離開趙府的人依然是韓信,現在兩個人的關係從陌生人變成了同事關係,自然也不想來的時候那麼生疏了。

蕭何和韓信搭了幾句話,發現韓信談吐不凡,也是頗有才華,忍不住讚歎。

“黑石人果然能知人善任,是能發現千裡馬的伯樂啊。”

聽到蕭何誇獎趙不息,韓信冷冰冰的臉也略微鬆了鬆,他很讚同蕭何的說法。

自家黑石子,當然是哪裡都好了。

“等日後回了黑石,你才知道黑石子到底有多厲害呢。”韓信頗為自豪道。

“哦?”蕭何也十分感興趣。

於是二人說說笑笑,一路往蕭何家的方向走去。

因著剛下過一場小雨,烏雲都散儘了,夜幕中的月亮格外皎潔。

大概是曆史的某些慣性,在曆史上很欣賞韓信的蕭何如今依然在和韓信聊了幾句之後敏銳的發現了自己麵前這個正處於變聲期的小少年瘦削身體下的才華。

“蕭何與韓信於夜語,為上聞之,上曰‘韓信月下送蕭何’,說之乃笑。眾人惑。”——《史記·蕭何世家》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