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社論(2 / 2)

天唐錦繡 公子許 4664 字 10個月前

當世大儒孔穎達這可是再為下的百姓發言,怎麼能不叫好?

一時之間,貞觀周報的影響力大大增強。

而世家門閥們在品味這篇“社論”的內在寓意以及題外之意的時候,亦在警惕房俊的動靜。可是令他們感覺到詫異的是,房俊似乎當真全部身心都投注到這份貞觀周報當中,對於元氏的案件沒有一絲一毫的理會……

這子到底在搞什麼?

難道真的是畏懼與元氏的勢力偃旗息鼓了?

亦或是就算敗家也要敗出一份與眾不同的風采,也得弄出一個花團錦簇博得一聲喝彩?

但是無論大家怎麼猜測,房俊就是一點動靜都沒迎…

一周之後,貞觀周報第二期如期而至。

這一次的焦點已然毋須提醒,買到報紙的融一眼就看向主版的“社論”。

這一次擔任主筆的不是孔穎達,但是名氣卻絲毫不差!

當代大儒、太學博士、賈公彥!

此人祖籍唐州永年。既是儒家學者、經學家、又是“三禮學“學者,學貫古今,才通下,撰傭周禮義疏五十卷、儀禮義疏四十卷,文名播於五湖四海!

賈公彥精通三禮,不僅周禮義疏即是由其負責編撰,還選用鄭玄注本十二卷,彙綜諸家經,擴大為義疏五十卷,體例上仿照五經正義。儀禮義疏也是由此公編撰,采用北齊黃慶、隋朝李孟愆兩家之疏,定為今本,依鄭玄之注。

若是單論著作之多寡,尚在孔穎達之上!

而賈公彥的這篇“社論”,名為德惟善政,政在養民……

這句話出自尚書虞書大禹謨。

其原意是德政才是好的政治,政治的最終目的在於養育人民。

不過其宗旨卻是傳播“君以民為本”和“國以民為本”的思想,這是始於孔孟而貫穿於整個封建時代的主題思想。

文中,在孔子、孟子時代及秦漢以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製時代,雖然仍影君權授”的“命”論影響,但在君民關係、國民關係上,明確地強調了人民力量的重要作用。

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仁者愛人”“為政在人”“為政以德”“民無信不立”“修己以愛百姓”等思想命題,奠定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傳統。孟子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得乎丘民而為子”的命題,形成了後世“民貴君輕”的仁政思想傳統。

孟子讚賞湯武革命,稱湯武誅殺桀紂是“誅一夫”,董仲舒提出“有道伐無道,此理也”的命題,明儒家民本思想傳統的革命性,即失德者被人民推翻以致改朝換代的合理性。

文章花團錦簇、嚴謹整肅,字字樞機,鞭辟入裡。

不少人就琢磨出味兒來了……

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轉而到“德惟善政,政在養民”,這其中看似有些轉折生硬,前者乃是夏商周之時的民風國政,後者是孔孟以降的政治潮流,但是兩者卻有著共同的主體以民為本!

大唐征戰四方,雖然武功赫赫戰無不勝,然則前隋末年下動蕩遺留下的舊傷未愈,多年兵戈南征北討又添新傷,人口已然遠遠跟不上發展的速度。

貞觀周報的兩篇社論正好符合當下的社會現狀,立即便得到各界有識之士的共鳴。一時間關中處處儘皆宣揚“以民為本”之思想,希望皇帝能夠鼓勵生養,帝國能夠繁衍生息……

一股前所未有的重視人口生息的潮流,被這兩篇文章極快的鼓動起來,漸成風潮!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