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陛下心虛,將話題轉移開,彆人都緘默不語,唯獨程咬金咧開大嘴,哈哈大笑:“陛下心虛個甚?”
李二陛下氣得牙癢,但是多年相處,知道這老混球的性子,越是跟他較勁就越是沒完,最後混不吝的勁兒發作不管不顧大吵大鬨,還能當真處罰與他?隻能是皇帝自己生悶氣……
不理這個老夯貨,李二陛下道:“房俊昨日向朕奏請,意欲趁著冬季到來之前發動水師出海,尋找高句麗水師之主力,一戰而定,為開春的東征奠下堅實之基礎,亦能鼓舞全軍,提振士氣。諸位愛卿皆是慣戰沙場之名將,一起來參謀參謀,是否可行?”
房俊定下心,等著聆聽各位名將的意見。
豈是嚴格起來,在座這些人便是帝國之內軍權最高、資曆最老、經驗最多的軍方人物,大家濟濟一堂商議國事,很有一些後世“軍事委員會”的味道和雛形……
“微臣以為可校”
首先出聲的乃是李績。
此君現在是尚書左仆射,宰輔之首,又身負李靖之後“軍方第一人”的榮譽和聲望,可謂廟堂之砥柱、朝臣之翹楚,卻依舊風輕雲淡少言寡語,一副世外高人閒雲野鶴的模樣。
話不多,但是立場清晰,極有分量。
江夏郡王、吏部尚書李道宗隨即點頭附和:“東征之時,陸路必定乃是主力,然則戰場之上瞬息萬變,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若是能夠在陸路之外確保海路的安全,則無論戰局何等崩壞,都能夠保持輜重運輸之暢通,數十萬東征大軍已然立於不敗之地。”
李孝恭漸漸隱退,已然退出帝國權力中樞,江夏郡王李道宗接過他“皇族第一名將”的地位,論起寵信程度較之李績更甚。
這兩人首先表態,且態度一致,幾乎已經給今日的議案定流子。
當然,會場便是利益的角鬥場,每一場會議都是利益的一次角逐,沒人願意將自己利益雙手奉上,哪怕是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亦要全力伸張,絕不可老老實實苟且同流……
尉遲恭輕咳一聲,比房俊黑得多的臉上滿是鄭重之色,遲疑著道:“按房駙馬此提議確實乃老成謀國之舉,未慮勝先慮敗,兵法之上策也。隻是有一個問題不知房駙馬想過沒有,大海之上無疆無界一片茫茫,高句麗之海岸亦是長達千裡,可以駐紮水師的良港眾多,現在距離入冬已經不足一月,距離北風大盛、海水結冰也不過兩個月。如此倉促之時間內,若想要尋找到高句麗的水師主力,無異於大海撈針,一旦興師動眾卻無功而返,非但不能提振士氣,會不會甚至適得其反?”
按理來,尉遲恭的辭不無道理。
皇家水師浩浩蕩蕩出海尋找高句麗的水師謀求決戰,這消息必然無法隱瞞,高句麗那邊肯定能夠收到風聲。誰都知道大唐皇家水師縱橫七海所向無敵,區區高句麗就算再是自負驕傲,亦不可能與皇家水師正麵碰撞,決一雌雄。
他們唯一的勝算,便是躲避鋒銳、伺機偷襲……
當然,在座者儘皆是人中之傑,都看得出尉遲恭之所以反對房俊,絕不僅僅是戰略上的原因。
尉遲恭性情敦實,不事諂媚,對李二陛下忠心耿耿,這一點毋庸置疑。
然則他卻討了一個琅琊王氏的女子作為續弦……
至於“黑白兩夫人”那隻是民間傳……
琅琊王氏僑居江南數百年,雖然在仕途之上已然漸漸偃旗息鼓不成氣候,但是底蘊深厚枝繁葉茂。尉遲恭之後妻與王雪庵非是一支,乃是出自東晉宰相王導第三子王洽一脈,算得上是琅琊王氏的嫡支正朔。
王洽乃是“書聖”王羲之的堂弟,據兩人自好情如手足,而且此人“眾書通善,尤能隸斜,也是個書法家……
誰都知道江南士族不願卷入東征,現在江南的僑姓、吳姓聯合在一起,大家隻想安安靜靜的發財,不願將錢財糧秣被朝廷征繳以作軍資。作為昔日僑姓領袖的琅琊王氏,自然更是首當其衝。
隻是未曾想到江南士族在遭受房俊打壓之後,居然換了深得皇帝寵信的尉遲恭作為在朝中的代言人……
這的確有些出乎預料。
然而更讓人出乎預料的是,尉遲恭公然反對房俊之戰略之後,未等在座各人仔細琢磨透徹其中的意味依舊連帶的反應,這位已經端起茶盞慢悠悠“伏留伏留”的喝了兩口,上身往後靠在椅子背上,闔上雙目,養起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