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尉遲恭能否率軍突進至長安城下導致人心浮動、局勢大變,朝廷這邊都要派人不斷聯絡關中各路駐軍、朝野達官顯貴,一遍一遍重申新皇登基之合法性,確認帝國將會以李承乾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層之權威……
素來被軍方壓製、又屢屢展開反擊的劉自主動請纓:“此事便交由微臣去辦吧,雖然當下人心思變、局勢不靖,但陛下登基乃順應天意之事,名分大義所在,誰敢公然違背,誰就是逆天而行,君不君、臣不臣,天地不容!”
對於劉自的說辭,眾人齊齊頷首。
自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之學說,及至班固編撰《白虎通義》,逐漸將自然秩序與封建社會隻需相結合,徹底完善了神學世界觀。
簡而言之,便是儒家將封建製度下君臣、父子、夫婦之義與天地星辰、陰陽五行等各種自然現象相比附,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級製度。
何謂等級?
即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三綱之義,日為君,月為臣也”,“臣有功歸於君,何法?法歸月於日也”,什麼意思呢?月亮本身不發光,它的光源於太陽的照耀,照此而推論,“臣有功歸於君”則是合情合理的……
舊王朝滅亡了,新王朝成立了,正朔、服色、都城等可以改變,但“三綱”、“五常”的大道卻不能改,“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質”。
由此,徹底確立“君權天授”之根本,將君臣、父子、夫妻之登基確認,任何人不得改動。
當然,為了鞏固統治者的地位、權力,人們隻記得“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乃萬世不易之正確,甚至將此歸於孔子之言,卻渾然忘卻這是當年董仲舒之語,更不記得董仲舒提出這“三綱”之時的全文。
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
“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才是孔子真正的為政理念,既不愚忠,也不犬儒……
當然,眼下並非學說之爭執,且不論董仲舒說還是孔子說,李二陛下冊立李承乾為太子,在沒有昭告天下廢黜太子的情況下,李二陛下駕崩,繼位者便理應是李承乾。
李承乾就是大唐帝國唯一合法繼承人,誰反對李承乾,就是不忠不義,就是違逆天道。
而這,就是所謂的名分大義。
*****
李思文、程處弼、屈突詮、柴哲威四路大軍慘敗,尉遲恭率軍狂飆突進直逼長安,使得關中鼓蕩、長安震動,朝野上下一片嘩然。
之前雖然晉王逃出太極宮,召集各路兵馬欲反攻長安,更號稱有先帝“傳位遺詔”在手,但自從右侯衛於承天門外血戰一番不得不退出城外,一路退至潼關,便鮮少有人看好晉王能夠逆天改命,重演當年“玄武門之變”故事。
但是在心底,又有不知多少人夢想著晉王能夠重演這件壯舉……
皇權之更迭,意味著權力架構的洗牌、重塑,但是隨著李承乾登基即位,心腹肱骨皆乃東宮舊部,幾乎各個重要衙門都在東宮文武官員的掌控之下,餘者難以插手,自然不能攫取更多利益。
而相比於有著東宮班底的李承乾,晉王若是想要成事就隻能依仗旁人,待到將來上位,又豈能不將權力一層一層的分潤下去?所以此前貞觀一朝不曾進入中樞獨攬大權的那些門閥世家、統兵大將們,難免心懷期盼。
然而晉王畢竟處於弱勢,動輒有覆滅之危,誰又肯為了未來看不見的權力、利益去跟晉王一起承擔諾大風險呢?
所以當晉王退守潼關,沒人會在這個時候跳出來予以支持。
但隻要晉王反攻至長安城下,局勢逆轉,便將有無數人爭先恐後的站出來出人出力、予以扶持……
而尉遲恭的狂飆突進,似乎將這樣一副美好的願景展現在那些野心勃勃之輩麵前,令他們心生覬覦、翹首以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