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暕見李安儼略有意動,趕緊趁熱打鐵:“一切都已謀劃得當,隻要兄長及時出手控製局勢,自然有人背負罪名,與吾等無關。”
李安儼不信:“這種事誰會頂在前頭背負罪名?”
一旦“弑君”,得益的是所有人,可“弑君者”一定會被推出去承受反噬,因為無論哪一方、哪一派,都要維護一個名正言順,“弑君”是絕不容許的。
所以“弑君者”必然會被利益集團所拋棄……
李思暕湊到李安儼耳邊,低語幾句。
李安儼瞪大雙眼,震驚失聲:“居然有這種事?!”
李思暕道:“到底有沒有,誰也不知道,但隻需挑起這股風潮,那便等於有人替咱們頂在前頭,‘弑君’的罪名落在她頭上,咱們做的就是力挽狂瀾、撥亂反正。”
李安儼胸中波濤翻湧,二十年前那個夜晚留下的創傷使他時常在睡夢之中被驚醒,多少袍澤奮勇衝鋒卻倒在路上,玄武門下血流漂杵、屍橫如山,他親眼看著秦王手舉太子的人頭縱馬疾馳,璀璨的人生、似錦的前程在那一刻戛然而止,其後雖然苟活,餘下的卻唯有恥辱與悔恨。
仇恨早已銘刻在骨髓裡,無法抹去。
尤為重要的是,縱然太宗皇帝胸襟如海、氣量寬宏,不追究他這個“反賊”的罪孽,可當今陛下會否有一日重提舊事,令他李安儼闔家墜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逆賊”,這是一柄懸在頭頂的利劍。
想要摘掉這病劍、洗刷掉這個罪名,唯有一個辦法,將“逆賊”變為“從龍之臣”……
*****
禦書房內,隻有李承乾與李君羨。
後者正將李思暕前往東宮武庫的消息仔細稟報……
李承乾良久不語,最終長長吐出一口氣,歎道:“太宗皇帝當年玄武門下被迫反擊弑殺隱太子,其後天策府眾將皆勸他斬草除根,卻被太宗皇帝所拒,認為那些人都是國之乾城,縱然是死也應當死在驅逐突厥的戰場之上,而非是政變之中。的確很多人為太宗皇帝的堂皇大氣而折服,但其中難免有屑小之輩以怨報德、忘恩負義,終留下隱患。”
當年玄武門之後,對於隱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如何處置,是經過一番很激烈的爭論的。
大多數人覺得應當斬草除根,將李建成、李元吉一係連根拔起、不留後患。但太宗皇帝與房玄齡、蕭瑀等人卻認為應當留有一線,不能大開殺戒。
事實證明當時的決策是正確的,帝國沒有因為這一場內亂而元氣大傷使得外族趁虛而入,頡利可汗兵臨渭北,正是見到大唐上下一心這才擄掠一番之後打馬北返,諸多隱太子嫡係在其後剿滅突厥、征戰西域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而這也是朝野上下公認太宗皇帝“千載帝範”之重要原因……
但人心總是難以琢磨,有人覺得應當對於太宗皇帝的寬恕感恩戴德,有人則覺得是含屈忍辱……忠奸善惡,難以分辨。
時至今日,隱患重重。
李君羨小聲道:“是否需要末將將其抓捕審訊?”
李承乾看了他一眼,搖頭道:“你抓的過來麼?抓了李思暕、李安儼,薛萬徹、韋挺、謝叔方、馮立等人要不要抓?若有其謀反的真憑實據也就罷了,先抓後審、欲加之罪,且不說那些隱太子舊部,你以為英國公、中書令、侍中這些人會不會同意?”
最重要的是,太宗皇帝對那些人優容厚待,那些人也忠心耿耿、一心報效,到了他李承乾這裡,那些人就醞釀謀反、死有餘辜?
到底是那些人的問題,還是你李承乾的問題?
心胸狹隘、不能容人,反攻倒算、動搖社稷,你是明君還是昏君?
李君羨明白了:“末將會盯死了他們兄弟,稍有風吹草動便馬上下手。”
沒有證據不能亂抓,可一旦有了證據,誰也說不出什麼了吧?
李承乾點點頭,待到李君羨退下,他喝了口茶水,目光幽深。
“李安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