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李世民點頭,“王莽謙恭未篡時,武懷玉這句詩寫的好啊,其實那些篡位者,哪個篡位前不都是十分謙恭,就比如說前朝的隋文帝,他在北周時也是以謙恭賢良著稱的。
朕以為不管是王莽還是楊堅,或是曾行廢立但並沒篡位的霍光,這些人未必誰生來就是壞種,不會誰就天生反骨,他們隻是一步步的到達了那個可以篡位的地步,有了那個實力,沒有人可以再製約,這才讓他們成為了篡位反賊。”
這方麵,其實李世民也是有些深刻體會的。
因為他本身就是宮變奪位上來的,十六年前他能夠宮變成功,靠的並不僅是他秦王的頭銜,而是他的赫赫功勳名望,是他天策上將府秦王府那張人脈大網,
他有一大批忠實的擁護者,在朝中也有許多同盟。
“朕擔心,這樣下去,武懷玉會成為權臣霍光,甚至是篡位者王莽,”
“不會的,老師不是那種狼子野心的人。”
李世民對太子的這個回答有些失望,終究是十六年安穩太子,沒經曆過複雜的鬥爭。
“承乾啊,人一定到了某個高度,他就不再隻是他一個人,他底下是有無數人托舉著他的,他的追隨者,會希望把他不斷的托舉到更高的高度,”
就如當年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也猶豫過,退縮過,
但尉遲恭程咬金長孫無忌這些心腹們,卻是不斷的勸他鋌而走險。
大家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隻要有一線希望,就總會有人願意冒險搏一搏。
一旦成功,那就是擁立之功,就成為新朝元勳。
武懷玉這十六年來,早已經編織了一支人脈大網,關係錯綜複雜,但都利益相連,武懷玉這張網上的人很多,而且很多人地位也高,
中書令馬周是他姐夫,軍神衛國公李靖是他老師,門神秦瓊是他義父,蘇定方是他師兄。
樊興、丘行恭丘行則、李?行、雲師德雲師端雲師泰、段文操等將門,都是他姻關,
甚至如範陽盧承慶等五姓七家,也好幾家是他姻親。
長孫無忌高士廉張儉等也都跟武家聯姻。
更彆說武懷玉在嶺南經營多年,跟那些的馮冼陳寧楊等地方豪族的聯姻了。
從朝堂到地方,從政事堂到三省六部,再到隴右、嶺南,到處是武懷玉的姻親、門生、故舊,
這讓李世民都很忌憚了。
現在又立這麼大功,如果讓武懷玉再次回到朝堂,那就不好安排了。
已經有不少人建議,武懷玉回朝後兼吏部尚書,甚至還有人認為武懷玉足以任尚書右仆射。
但皇帝對此一個都沒回複,
因為李世民現在很警惕,不想再給武懷玉更多實權。
他可以給武懷玉更高的官爵,給更多的食邑,但不能再給實職大權,否則武懷玉真就有可能會成為大唐的權臣,也許他在位的時候不會,可武懷玉比他還年輕許多,現在才三十五,
霍光在漢武帝身邊二十年,也是從未犯錯,但後來成為輔政大臣,不也最終鬥垮了其它輔政顧命大臣,然後大權獨攬,行廢立之事嗎。
承乾明白了父親的意思,得防範於未然,不能把刀子操之於彆人之手。
可他還是忍不住為老師辯解,“兒臣相信老師,不是那種野心之人,老師這些年,多少次激流勇退,如果他真是那種野心之人,他就不會一次次的主動退讓。”
“老師這次立下如此大功,如果最後朝廷待他不公,不管用的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隻怕都難以服眾,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的。”
李世民有些驚訝,“太子這話說的好,帝王雖必須得權衡,可也不能失了公正,更不能忽略民心。”
皇帝慢慢喝著茶,
一壺茶喝完,
皇帝長呼口氣,
“那朕就試他一試吧,”
當天,皇帝旨意傳到政事堂,讓中書擬旨。
司徒武懷玉有大功於國,以功加太尉。
次日,再次傳旨,
加太尉武懷玉實封千戶,通前共三千戶。
第三日,又有旨下政事堂。
太尉武懷玉、拜中書令兼吏部尚書,
第四日,賜國姓、列屬籍。
第五日,太尉、中書令兼吏部尚書、宋國公武懷玉,晉封九江郡王。
政事堂的宰相們麵對一天比一天驚人的旨意,原本還認真商議,現在是直接就議不下去了。
前麵司徒晉太尉,增加千戶食封,甚至中書令兼吏部尚書,都還有可商量餘地,
可這直接封王,
實在難以接受。
“不行,絕對不行,武懷玉又非什麼歸附的蕃胡酋長國王,他朝廷宰相,怎麼能封王?”
“此例絕不可開!”
魏征反對的最激烈。
他們並不知道,本來那天皇帝跟太子說要試一試武懷玉,是打算直接加封武懷玉尚書令、太尉,還要賜國姓,封吳王的。
承乾苦勸許久。
就算你想試武懷玉,也不能這樣明顯啊,再說你這尚書令、吳王,哪個敢接?
自李世民做過尚書令後,這個位置已經再沒有授過臣子擔任,既有尚書令權力太大的原因,也確實是李世民曾任此職。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尚書令權力太大,所以虛置不授,以其副職尚書左右仆射分領尚書六部。
承乾擔心父親這樣的封賞旨意一出,容易讓武懷玉成為無數人的靶子,到時狂風暴雨,就怕不好收場。
他建議父親,給武懷玉加三百戶真封,然後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現有的宰相銜,再兼吏部尚書就行了。
可李世民最後卻是一天一道旨意,接連五天。
第四天封王,
第五天,賜國姓,列屬籍,要讓武懷玉成為大唐李氏皇族宗室。
年關將近,
長安城隨著皇帝的這五道旨意,而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