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殿上交鋒
顯德殿中。
武士彠一站出來,大家都知道有好戲看了,畢竟太子跟魏征爭論不下的那位武二郎,就是武士彠的從子。
“武愛卿請講!”
武士彠斜眼瞥了一眼魏征,滿是不屑,直接進奏,“前朝大業十一年,煬帝北巡,被突厥頡利可汗打了個措手不及,逃進雁門關,隨後被突圍大軍圍住,當時臣也在軍中。”
李世民點了點頭。
當年那場雁門之圍的時候,他才十六,也奉詔勤王。
“當時尚書樊子蓋給煬帝獻計,據堅城以挫其銳,坐征四方兵以入援。親撫循士卒,諭以不複征遼,厚為勳格,必人人自奮,何憂不濟?”
樊子蓋是民部尚書給的建議是隻要皇帝下詔說以後不再征討遼東了,同時頒下厚賞,隻要士兵們奮勇殺敵必以爵勳官職,那就能守到援軍到達,根本不必擔憂。
楊廣於是當眾將士麵宣布,隻要努力殺賊,就無憂富貴,你們的功勞,絕不讓有司弄刀筆者抹殺,凡守城有功者,沒官的到時直升六品,賜物百段,有官者以次增益。
直接升六品官的賞格,確實誘人,當時突厥幾十萬騎日夜猛攻雁門,可隋軍卻奮勇殺敵,晝夜拒戰,死傷不計其數也沒一個後退的。
李世民感歎道,“當年孤年僅十六,接得詔書後也隨雲定方從河東趕赴勤王,雁門能守下來確實非常了得。”
武士彠繼續道:“當時臣就在雁門,身受多處重傷,當我們打退了突厥人後,都以為煬帝能夠信守承諾授予官職賞賜,可宰相蘇威卻認為賞賜太重,樊子蓋雖據理力爭,可最後守城將士一萬七千餘人,煬帝卻隻給一千五百人封官。
我等拚死血戰多日,最後居然什麼都沒得到,如此食言而肥,結果將士們無不憤怨。”
兩年後,楊廣在江都被自己的禁衛驍果軍弑殺。
“陛下起義兵入長安建國後,曾對我等元從說,隋氏吝惜勳賞,此所以失人心也。”
李淵從起兵之初,授官給爵從不吝惜,對那些割據一方肯依附的梟雄,直接授封王爵,那些帶兵歸附的皆授國公,甚至起兵之初,對沿途支持的百姓都給散官,對被俘的隋軍,也直接給散官。
這使的李淵一路殺進關中,反抗者少迎接著多。
“武懷玉是臣族侄,但今日臣為國家為殿下,也要站出來反駁魏征。臣問魏征,你前朝時本是道士,後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小吏,後來又投李密為記室,是幾品官?武德元年你投唐,朝廷授伱從五品秘書丞,你有何功績受此職?”
“朝廷派你去安撫山東,你為竇建德所俘,卻安心做竇建德起居舍人,太子殿下擊敗竇建德後,你再次入唐,又是以何功績受任五品太子洗馬的呢?”
武士彠幾句話把魏征堵的啞口無言,好半天才紅著臉道:“我為大唐勸說李績率土歸唐·····”
武士彠哼了一聲,轉頭對李世民道:“殿下剛才說的好,勳官爵位,本就是設立酬賞功勳的,魏征早年憑一張巧舌,到處投奔,朝廷也能接納任用,如今武懷玉實打實的戰功擺在那,魏征卻處處反對,難道同是道士出身,卻還成仇敵?”
“要是按魏征的話,那臣原本不過是並州府兵的一隊正而已,從龍起兵,不過年餘,陛下授臣應國公之爵,臣是否也不該接受?這朝廷的公侯伯子男一眾勳臣,是不是如今都要自請去爵?”
“殿下,煬帝雁門之圍距如今不過十餘年,當年的始畢可汗雖逝去,但如今的頡利可汗乃是其弟,突厥亡我之心不死,一心想要馬踏中原,重演北魏占據中原故事,
煬帝當年吝惜賞賜,有功不賞,此後兩年便被弑江都,天下傾覆。
魏征是想做蘇威第二?還是想害我大唐國家社稷?
臣武士彠請殿下將魏征此等隻知巧言令色惑亂君王之佞臣斥退,如今頡利、突利二汗率十萬騎已入涇州,劍懸頭頂,隴右將士們在殿下的謀劃、柴大總管帶領下,好不容易打了大勝仗,肅清了隴右的突厥之患,
柴大總管正率兩萬餘隴右得勝將士趕來關中會戰增援,當此之時,魏征卻說殿下給隴右將士們賞功酬勳太厚,要殿下收回封賞的詔書,
不知道這些消息若是傳到隴右,傳到正趕來關中的隴右將士們的耳中,大家會是什麼心情!”
李世民看著魏征許久。
“魏征,你還有何可說?”
“臣以為有功確實當賞,但賞罰有度,武懷玉雖有軍功,但臣以為賞仍過厚,可授男爵,但其散階、職事仍應謹慎提升,他剛入仕不過月餘,直接從九品升五品,太過了,殿下若賞識他,可賜其緋袍銀魚······”
看到魏征這麼執拗,李世民眉頭皺的更緊了。
不料這個時候武士彠又站了出來,“臣以為魏征所說也有幾分道理,臣是武懷玉從叔,也覺得武懷玉還是太年輕,不宜賞賜太厚。”
先前一通亂拳打的魏征節節敗退,這會卻又見好便收,不愧是太原元謀功臣。
李世民笑笑,轉頭問中書令宇文士及,“宇文相公以為呢?”
宇文士及覺得有些尷尬,因為他們剛才說楊廣江都被弑殺,弑君之人正是他們宇文家,他哥宇文化及跟弟宇文智及是江都叛亂的主謀,殺了楊廣後宇文化及還曾自建許國稱帝。
“武二郎年青有為,且確實立下大功,當重賞,可封開國男爵以賞功。不過他畢竟年輕,臣以為加五品遊擊將軍號倒也不是不可,但本品散階可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