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祥瑞
“這建議不錯。”侍中高士廉點頭大為讚賞,他告訴李世民,“漢末,天下隻有十三州,分轄一百多郡,到隋文帝平江南,天下已有241州,680郡,1524縣,一郡隻轄一至三縣而已······”
隋文帝廢天下諸郡,一改運行幾百年的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二級製。到隋煬帝登基,又省並了一些州,然後又改州為郡,天下190郡,轄縣1255餘。
因為中央無法直接管轄近二百個郡,所以效仿漢代設立監察州,以監察禦史監察地方郡縣。
“地方州縣過多,帶來的最大弊端就是地方官僚體係龐大,增加了朝廷和百姓的負擔。”
李淵當初大量新設州縣,是為了招降安撫,團結拉攏各地官吏、豪強,多置州縣,也就有更多的官爵職位安排,這一招在開國之初也確實是比較有用的。
但如今天下一統,情況就又不一樣了。
現在大唐有四百多州,一千五百多縣,行政區劃一踏糊塗,許多州僅轄兩三縣,大量州重名。
不僅帶來龐大的地方官僚體係,四百多個州,中央也很難直接管轄,朝廷與地方之間,存在很大脫節。
難以有效的直接控製。
早年朝廷設有行台尚書省,是尚書省的派出機構,直接管轄一道十幾州甚至幾十州,但現在諸行台也都撤消了。
現如今各地的諸多都督府,開始承接了部份原行台職能,但對於朝廷來說,都督府文武並管,這樣下去職能太大,有失控風險,是絕不能允許的。
事實上,之前李世民就已經在跟心腹們商議,如何裁撤一些都督府,甚至把原來大中下都督府,改成上中下都督府,取消大都督府,甚至削減都督府的一些職權。
但如果大量罷撤都督府,甚至削減都督府的職權,那麼在中央朝廷與地方州之間,就缺了個紐帶,尚書省要直接管四百多個州,無疑是管不過來的。
行台不能再設置,都督府也得削權。
武懷玉提出的設天下十道,派監察禦史的提議,倒讓他們覺得是個不錯建議,畢竟漢代的監察州,設刺史監察,到隋煬帝時也曾設立監察州,派刺史監察地方。
懷玉的天下十道,其實跟九州、十三州區彆不大,隻是因現在實行州縣二級州,所以不再叫州而叫道。
但這個道不是一級正式行政區劃,隻是監察道,這跟隋初州郡縣三級是完全不同的。
道一級的監察官員,隻是朝廷中央派出的監察官員,巡視、監察地方官吏、風俗等,並沒有行政權。
“臣建議先以京畿試點,把京畿雍州府諸州縣省並為一州十八縣,待積累經驗後,到時再以整個關內道試點,繼續省並,同時派出官員監察關內道······”
武懷玉的提議比較謹慎,不是一來就要全國鋪開,先從京畿雍州開始,然後是關內道,接著隴右,然後河南、河東、山南等各道陸續推開。
一邊省州並縣,一邊裁撤分流安置官吏。
“老成謀國之言。”房玄齡稱讚。
李世民也是覺得很意外,武懷玉這個建議還真是很及時也很有見識。
“武德元年,朝廷以雍州析置石門,三年以石門、溫秀置泉州,後又更溫秀為雲陽,又更名池陽,再析置三原,”杜如晦也覺得確實變更頻繁,且州縣所轄地方、人口較少。
“那就廢北泉州,石門、溫秀、池陽、三原並為一縣,縣複名三原,升為畿縣,縣令為正六品上。”
唐初,縣有京、畿、上、中、下五等分,品級各不相同,長安、萬年兩京縣令是正五品,而下縣令卻是從七品,相差很大。
李世民看著武懷玉許久。
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你願不願意去做這個三原縣令?”
武懷玉愣住,他現在是太子旅賁軍的郊城府正五品統軍啊,去當正六品縣令?
官越當越小?
不過他現在本品僅是正七品上的朝請郎,去當正六品上的畿縣令,倒也還真說不是上官越當越小,這跟許敬宗從通事舍人貶為潯陽縣丞不一樣。
京畿縣令,本就不是普通縣令可比的。
“陛下,臣家就在三原縣,去三原做縣令,不符合官員異地任職的回避規定。”武懷玉想了想如此回答。
朝廷任官,也有許多回避製度的,比如說一般情況下不得在本地為官,要回避本籍,親屬也要回避,不得同地、同衙為官。如遇及,官小者回避,後到者回避,回避調離另任。
“你家原籍並州文水,並非三原。”李世民如此道,他提出讓武懷玉做三原縣令,還真不是要貶他官,而是器重他。武懷玉年輕,有本事,甚至還很有見識,這在他看來難能可貴。
但是比較年輕,而且有時不免有些浮浪。
李世民想著讓他到三原做縣令,到下麵靜下心做幾件實事,弄點踏實功績出來,以後路自然更寬廣。他現在雖是正三品的統軍,但其差事仍是在北門押領禁衛,
這樣的差事當做是個資曆就行,有機會下去鍛煉鍛煉更好。
可武懷玉居然不領情。
朽木不可雕也,李世民有點失望。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都不由的默默搖頭。
“我舉薦我阿爺出任三原縣令,”誰知道,下一刻武懷玉非常不要臉的舉賢不避親,當麵推舉他爹去當三原縣令。
武士恪現任正七品神機坊署令。
武懷玉倒是真為他爹著想,想讓他爹再連升四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