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塞上地主
“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
鹽州,五原縣郊,武懷玉正在組織自家的莊丁趕種,在三月中旬的立夏之時,樊五娘樊楚英,帶著姐妹十一娘樊尼子和高胭脂,奉當家娘子樊玄符的命令,也來到了塞外鹽州。
她們還帶了不少管事、奴仆來,甚至雇傭了一些關中的貧民前來屯田種地。
千畝的田地,建成一個莊子,如今正好種上她們帶來的玉米、土豆、紅薯等。
“這片地都是咱家的嗎,好大啊。”
“這隻是新置的一個莊子,是聖人賞賜的那十頃地,我按玄符的來信,另外認購了一百頃,咱家在鹽州現在有十一個莊子,另外還有十塊牧場。”
“都種上玉米這些祥瑞嗎?”僧婢樊五娘問。
“今年可沒這麼多種子,先種一部份。”
鹽州這邊的地缺水乾旱,產量是較低的,現在種子少,所以不多的種子還是主要在關中那邊的良田種,尤其是三原的水澆良田,這邊僅也隻是試種小部份。
樊家姐妹帶來的人裡,也有先前在長安跟著種玉米的家丁把式,現在則被懷玉委為這個莊的莊頭。
“剛好下過雨,這是天公作美,剛好搶播,種稀一些,這裡地旱少雨,種密了也沒用,要薄種。”
正常要是有水有肥,玉米一畝地起碼要四五斤種子,一般是每畝要種到四千株,行距一米,窩距三十幾公分。
不過就算是三原白渠邊的水澆地都不敢這樣種,因為缺少足夠的肥料。另外現代一畝六百多平,唐代一畝隻有五百多,也相差不小。
把頭告訴懷玉,選過的玉米種,千粒大約是十兩重。
“一畝種個千株便好,種多了也沒用,到時每棵玉米就留一個棒。”
對於種玉米,懷玉雖不是專家,但也畢竟很熟了,上終南山前在家裡幫忙種過,上山後更是種了五年,來大唐,也種出了兩茬了。
這種大田,還是旱地種,特彆是這裡屬於半乾旱區了,不能想著多收,能有收就不錯。
一畝種千株,十兩的種子。
要是能夠收獲千個棒子,一個棒子脫得乾粒約五兩(唐兩,160克左右),那就得有三百多斤,這產量太高了,要知道曹雪芹的親戚蘇州織造李煦在蘇州試種,以江南良田,還是試驗田,也不過是畝產四百來斤。
而民國時山東孔府家的玉米畝產,僅有一百三十多斤。
懷玉估計這裡的條件,種一千株,估計到時能剩下一半多就不錯了,可能結的棒子也會小的多,但隻要產量能達到個七八十斤,就很不錯了,要是有百斤,那更是意外之喜。
畢竟這裡沒灌溉,以往種蕎麥也才七八十斤一畝。
那種能引水灌溉的才能達到一石左右。
懷玉讓儘量種稀一點。
“想辦法多弄點糞肥、草木灰等增加點地力,”
至於水,那就真隻能看天賞飯吃了,真要遇到天時不好,旱死了也沒辦法,但正常情況下,隻種一季,除非特彆倒黴,一般還是能有收成的,就看雨水好不好,不好的話收成不高。
武家在長安先前種的玉米,就產量挺不錯,能達到畝產四石水平,但也都是水肥管夠,還精心伺弄的情況下才有的小田產量。
一個棒子能脫五兩,兩個棒子作種,在這裡可以稀種一畝了。
五娘她們拉來了千多個棒子,可以種上五六百畝。
懷玉打算十一個莊子,每個莊子種上五十畝的玉米,再給豆盧懷讓、韋思仁、李德獎他們送個二三十個,讓他們也種個十畝八畝的。
相比下懷玉倒更看好在這裡種土豆,畢竟據說後世中國土豆最好的生長環境在張家口和大涼山,那兩個地方成中國土豆品種的繁育基地,土豆好像在寒涼氣候下更好長。
老家在山南安州的樊家姐妹,來了塞外覺得哪都新鮮,畢竟安陸那也算是水鄉了,甚至經常還能遇上長江漢江發大洪水。
哪裡想到過,這還會有這麼缺水這麼土的地方。
江漢平原的水田,跟這塞北的旱地,差彆太大了。
江漢用老黃牛甚至水牛耕地,而在這裡,居然還用馬和騾子耕地。
幾個女人也要跟著來地裡,還換上了自以為覺得簡樸的衣裙,花布包了頭,提個簍子,也要來播種玉米。
懷玉倒也不反對。
這年頭,連天子都每年春,要帶百官搞個躬耕儀式,讓宰相牽馬皇帝扶犁,親自犁上一壟地,然後侍衛們幫著播下種子,搞塊皇帝的自留田。
皇後也會跟著參與儀式,甚至每年皇後還要搞個親蠶儀式,親自在宮裡帶著嬪妃們養蠶織布。
民間的貴族地主們,當然也會在春耕秋收的時候,也會下地做個樣子,以示重視。
樊玄符胃口太大,覺得這邊地便宜,懷玉又是刺史,可以近水樓台先得月,挑好地良田,所以來信,可勁的要多買。
好像百錢一畝的地,是白撿一樣,生怕錯過機會。
一邊來信,一邊還派人把錢用馬車裝來,還把程咬金送到長安的第一批獠蠻奴也讓家丁押了過來。
要建一個田莊也並不是那麼簡單。
好在這地不是荒地,那都本來也是熟地,就是缺水布局,另外地邊本也有村莊房屋,雖說被梁師都的兵毀了,但修一修也能勉強住著。
甚至水井等也是現成的,清洗一下就能用。
他需要的就是人。
還有農具、耕牛和種子。
現在白城邊市上賣的最火爆的商品,就是農具、耕牛和種子,各種犁耙鋤鏟筐等屯田種地所需的農具,都異常火爆,商隊日夜不停的從關內各地販來,一到貨就搶空了。
耕牛也火,牛不夠那就買馬和騾。
這裡雖不缺牛馬,但耕牛需要教犁,不是草原上的牛拉來就能犁地的,沒有個十天半月的教導,能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