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瑀則認為要行分封,那就一步到位,必須跟漢代一樣,直接建諸侯國,給予真正封國之權,而且諸侯國應當跟朝廷一樣,由朝廷冊封其嫡長子為諸侯國世子,將來由嫡長子繼承諸侯國,代代相傳。
但諸侯國中的主要國官,應當由朝廷選派。
殿中一時爭執起來。
左右仆射房玄齡杜如晦照例沒馬上表態,倒是蕭瑀魏征等爭個不停。
李世民一直沉默不語。
看的出,事情發展沒如他期望那樣,這讓皇帝有些失望,心中的想法也沒再說出來。
不過李世民是個很厲害的君王。
等眾人爭的不可開交時,他出聲製止。
然後不再討論此事。
“中書令之職空缺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總這樣也不合適,朕考慮許久,決定拜溫彥博為中書令,不再兼禦史大夫,專心主持中書省事務。
禦史大夫一職,便由太子少師宋國公蕭瑀接任,加參議朝政銜。”
這是蕭瑀在貞觀朝第三次拜相了。
這位在武德朝做過六年中書令,三年右仆射,然後貞觀朝做了一年左仆射,還是兩上兩下。
現在第三次複相,改禦史大夫。
吏部侍郎劉林甫遷中書侍郎。
芮國公豆盧寬、黎國公溫大雅拜黃門侍郎。
給事中馬周,轉中書舍人。
蒲州刺史郢國公宇文士及,授右衛大將軍,出任涼州都督。
遂州都督莒國公唐儉召回朝拜禮部尚書。
駙馬柴紹出任蒲州刺史,加左領軍大將軍。
韋挺遷治書侍禦史。
李世民不談分封,改來了個人事大調整。
朝中分封製的堅定支持者蕭瑀貞觀第三次拜相,而同樣支持封建的豆盧寬、溫大雅兩人也進入門下省為黃門侍郎,同樣支持封建的溫大雅的兄弟溫彥博更是拜中書令。
就連武德功臣唐儉都召回朝中拜禮部尚書了。
而宇文士及、柴紹也都再次重用,這兩人其實也是支持分封的。
眾人中,也就劉林甫和馬周這兩個,是明確反對分封製的。
武懷玉記得豆盧寬和溫大雅,正是禮部的前兩任尚書,因事去職,現在成了黃門侍郎。
黃門侍郎品級雖不如禮部尚書,但論實權,可不比禮部尚書低,黃門侍郎那是三省之一門下省的次官,權力極重。
比如王珪就是由黃門侍郎直接拜侍中的。
姐夫馬周由給事中轉中書侍郎,品級倒都一樣,一個負責草詔,一個負責審議,相對來說,中書舍人擁有五花判事之權,還負責草詔,更顯能力。
中書門下兩省的要職都做一遍,那幾年後就能順利的成為中書侍郎或黃門侍郎。
不過蕭瑀成了禦史大夫,也成了懷玉的頂頭上司,這倒不是啥好事,蕭老頭脾氣出名的壞,有個極為執拗的老頭,出了名的不好相處。
急起來直接跟你擼袖子開乾的,這樣的宰相上司誰不怕?
好在他這治書侍禦史是兼職,估計另一位新任治書侍禦史韋挺以後有的罪受了。
廷議結束。
李世民留了武懷玉,直接拿出一大堆彈章,都是關於武懷玉昨天納妾,搞的過於排場高調的事。
如今武懷玉名頭響了,這想踩著他上位的言官也多了。
雖然武懷玉是治書侍禦史,禦史台的次官,可中書和門下兩省還有不少諫官,那些可不歸他管。
就算是禦史台的禦史們,也有要彈劾武懷玉的。
更彆說一些沒有風聞奏事之權的官員,照樣要彈劾他。
李世民把那堆彈章擺在那,卻並沒給懷玉看,隻是簡單說了下情況。
武懷玉簡單的解釋了一下。
隻是邀請了些至親朋友,可許多人不請自來,他也很意外。
“朕也是知你行事向來本份謹慎,也不是那張揚高調之人,不過如今你身兼數要職,行事還是要越發謹慎一些。”
皇帝一番話後,直接叫內侍把這些彈章全扔火盆裡燒了。
“刑憲司那裡,你以後就不用兼職了,事情太多也忙不過來,你就安心管事雍州衙門事務,另外民部、禦史台這邊也費些心神。”
“朕已經召段綸回朝做工部尚書,大安宮修建之事,也一並交給他負責。”
免去六扇門郎中,再免去大安宮監,
然後又免去了太子洗馬一職。
武懷玉倒不是很在意,現在就剩下雍州彆駕、民部侍郎判度支、治書侍禦史三個職事,還有個崇賢館學士頭銜。
保留了這個學士頭銜,也算是保留了太子李承乾的老師身份,還算半個東宮屬官。
“你覺得如果朕把皇子、皇弟分封諸都督府,兼領都督、刺史,如何?”
皇帝問。
武懷玉直言,“陛下在時,諸王肯定忠心陛下,屏藩中央,但從曆史來看,三五代後,隻怕必生亂,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皆因此而起。
如果想諸侯不亂,唯有保持一個足夠的力量壓製才行。
內州縣,外分封,這才是最能保持平衡的方式。”
可李世民一想到將來要把他最喜歡的小胖子魏王分封到什麼交趾、遼東、敦煌、川西、青海等地去,他就難以接受,就算是長孫皇後也不會舍得吧,那都不是分封,那是流放。
“不封關中河南,而封到河東山南河西河北江淮江南呢?”李世民又問。
把關中河南這兩核心要地保留,封到其它地。
懷玉沒回答皇帝的話,現在李世民滿腦子的想法,根本不是真的問他意見,他隻是想要一個讚同支持而已。
“陛下,如今正式設州置縣的地方,設有統軍府有府兵的地方,都不適合分封建國。”
懷玉見皇帝一直盯著他,最後還是說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