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所說的和買經營,不是普通的入市買賣,而是要發揮官方的一些特殊作物,全國範圍內的調動。
比如說,江南某州有某種土產,但限於道路交通、市場信息等,他們的貨運不出來,沒人去買,價格便宜還銷不出去,那麼朝廷可以整合信息,構建渠道,
我們可以如糧倉一樣,在全國主要水陸交通樞紐碼頭,建立起轉運倉和集散市場,把各地的這些土產貨物,收購轉運,然後集散銷售,讓貨通天下,其利自來。”
商人,本來就不生產貨物,而是貨物的搬運工,本質便是買低賣高,互通有無。
生產貨物的,那是工匠農民。
“朝廷還可以利用市場,比如在豐年之時,穀價必跌,但貴賤也傷農,所以在豐年穀價下跌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高於市場一些的價格從百姓手裡收購糧食,這樣也能保證農民收益,
然後把糧食儲到各轉運倉中,待災年之時,或是某些地方糧價過高,把糧食輸送過去,以略低於市場的一些價格出售,則既解決糧荒,還能維護百姓,不用吃高價糧。
朝廷也可以從中得利。”
武懷玉說的這個和買,唐宋以後就已經是基本財政政策之一了,甚至諸如官營手工作坊,做些高端商品,諸如瓷器、絲綢等,還有諸如海外貿易,外商不管海上進來的貨,還是陸路關口進來的貨,先征一筆實物做稅,然後再按需求和買一部份,運回京師或內地市場,就能賺一筆。
反正真正要經營賺錢,方法還挺多。
不過唯一要求,就是得專業,得是那種統一調度的,不能是現在公廨錢一樣,和個衙門自己乾自己的,那樣發揮不出效果,收益也不高,更起不到積極正向的作用。
必須得是全國大市場統一調度。
朝廷不僅得賺錢,還得有其它的一些積極的導向,比如說幫助貨物流通,再比如糧食布匹等日用品的調配、穩定市場價格等,這些都很重要。
當然,除了和買,其實還有個賺錢的法門,那就是榷賣,也就是專賣。
比如鹽茶,現在允民采礦采鹽賣茶的,沒有額外的稅,隻是普通商品流通時收稅。
但鹽這東西,漢代時就曾官營,從中晚唐開始,更成為中央王朝最重要的財政收之一。
當然,高額鹽稅和鹽專賣,其實也是把稅最終轉嫁到百姓負擔上了,所以有人說鹽稅其實就是人頭稅,這畢竟是人人要吃的東西。
不過如果適當的加點稅,或是搞點專賣,也是解決財政困難的一個辦法之一。
民製官收商運商賣,在鹽上,朝廷隻要監管好鹽生產,把鹽都入倉,販鹽賣鹽仍交給商人,隻是從官鹽倉取鹽,要同時交納一點鹽稅就行。
隻要把鹽稅鹽價控製好,那麼雖會產生私鹽,但差價不是太大,則私鹽也不會太厲害。
你不能成本一文錢,你加價一百一千,那誰都會鋌而走險。
武懷玉是希望整合官方資源,把現在這筆公廨本錢集中起來,天下十道設立支度司,由朝中的度支司統一領導,挑選一些善理財的官吏,然後招募一些商賈等或是從現在的捉錢令史中精選人員,各地建立轉運倉,拿著本錢和買糶賣,
將來本錢足了,還可以再涉足諸如開采礦產等方麵。
重點還是讓一加一大於二,且更積極正麵,而不是現在公廨錢出現的這麼多弊端。
“支度司、轉運倉、和買、榷賣,鹽稅茶稅······”李世民念著這些詞,挺心動。
他覺得武懷玉雖是捉錢令史出身,但這腦子確實好用,就跟之前搞出債券,直接給他變出許多錢來一樣。
有些期待。
李世民也知道捉錢令史的許多弊端,但實在是沒有辦法的權宜之計。
他即位之初就考慮過取消的,但官衙辦公費用?官員俸錢日料哪來?
之前還有官員給李世民出了個計謀,說乾脆從天下選七千戶富戶,將他們定為胥士,視防閤製而收其課,計官多少而給。
說白了,就是你們這天選之子七千人,給你們這個胥士身份,本來是要去給官員當隨從做役的,現在呢你們給錢,這叫納資代課。
交錢後也不用服其它役了。
這筆錢朝廷收上來,再分發到各衙各官。
本質上來說,跟那個捉錢令史沒區彆,以前還給五萬本錢,現在是直接啥也不給,你們每年繳一筆錢,實際上都是一種對富戶的掠奪。
當然了,胥士這個更狠,不給本錢,也就不讓你再有機會搭便車放貸,確實不那麼擾民,隻薅這七千隻羊。
可這種政策很明顯問題很大,七千戶承擔,短時間還扛的住,要是年年這樣,誰扛的住,而且這錢固定的,以後也肯定會不夠。
李世民思來想去,決定先停掉捉錢令史,一邊在各道設支度司支度使,建轉運倉,拔給和買本錢。另一方麵,精選天下諸州上戶七千,準防閤例收其課資,但三年一更換,官員俸料直接財政發放。
兩種方法一起試行,這樣也保險一點,萬一武懷玉的計劃行不通,也不會說到時影響到全天下所有官吏們的收益。
士農工商,官員佐天子治理天下,當然得首先保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