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武相公家的規矩(2 / 2)

武元寶吃了好幾大口,手舞足蹈還想吃,武懷玉沒再給。

“慢慢來,兒子,先吃幾口就好了,以後可以慢慢添。”

“想不到阿郎貴為宰相,居然還這麼會帶孩子呢。”陳潤娘笑著道。

“飲食也與養生有關,我可是醫者。”

懷玉還順勢跟妻妾們講起育嬰知識來,講的還頭頭是道,讓樊玄符她們佩服不已,就是那些經驗豐富的保姆、乳娘們,也沒想到武懷玉這樣的年輕大老爺們,有些東西比她們這些帶了多年孩子的都懂的多。

她們憑的全是經驗,有些經驗卻並不科學,甚至算是一些陋習,但武懷玉以前可是當過爹,係統的學習過如何科學養娃,經驗不如她們豐富,但許多知識那絕對是無數人總結出的科學良法。

喝著茶點聊著孩子,一家子其樂融融。

“今年的春耕總算結束了。”

陳潤娘告訴懷玉,今年武家各地的莊子陸續上報,都完成了春耕。

種的大多是祥瑞,玉米土豆紅薯等,連康婆賣給懷玉的那十頃地,也都種上了玉米。

“那八座水碾真的好大,都是武德年間才新建的,都是五輪,能日碾穀三百石呢。”

陳潤娘前些天,親自到京外八水邊上的這八碾都視察過了,非常滿意。

“記得到雍州衙門補辦手續,還有耕種灌溉用水量大的時候,就把水碾停一停,不要跟百姓搶水。”懷玉特彆交待。

“停一日就要少碾三百石米呢。”

水碾的收益太高了,武家身為大地主,自家的糧食可以用自家的碾,碾穀磨麵,這樣經過加工後,拿到市場上售賣,就能多賺一筆。再則給附近鄉民們加工,就算僅收取糠麩這些做為加工費用,但好處也不少。

武家現在養豬養牛,這些糠麩可是很好的飼料。

“規範經營,不要為一些小利,而被鄉民們罵。”

朝廷對於水碾的建造和使用,是有一套嚴格規定的,因為水碾會影響水渠,導致渠道淤堵,甚至在需要用水的灌溉期,搶奪水源。

為保證水量帶動碾輪,水碾房都需要建堰壩、鬥門,尤其是在一些天旱水枯的時候,許多貴族豪強可不會管百姓田裡需水,他們隻管保證自己碾房能夠不停,所以攔水不放,衝突一直很激烈。

故此建水碾得朝廷審批,甚至使用的時候有一些規定,到了灌溉期,要求停用碾房。

但權貴高官們總能無視規定,違規建立,違規使用,特彆是京畿地區,越發如此,八水繞長安,這八水上,有無數水碾,如懷玉家三原的鄭白渠上,多達百座。

全是貴族勳戚家和寺院的,根本管不了。

武家現在也有十幾座水碾了,但他還是希望另唯利是圖,搞的跟鄉親們關係緊張。

搞的矛盾大了,皇帝下詔給你全拆了,損失的還是你,這事可不是沒有,曆朝都有過,對京畿的那些過濫的水碾,經常有大規模的拆除行動,拆拆建建,循環不止,此消彼漲。

“三原的莊園已經建的差不多了,咱們什麼時候回去看看?”樊玄符提到另一件事。

龍橋武氏老家,在樊玄符的建議下,修了一座塢堡,一個占地很大的院落,當初修的時候是覺得畢竟龍橋是老家。而樊玄符吃李三娘的醋,非要建個氣派的莊園,跟李家的比比。

這莊園修建的事都是樊玄符在負責,武懷玉也沒管過,這轉眼都修好了,如今武氏一家子都在長安,永興坊、宣陽坊的宅子都很大,甚至修德坊、懷遠坊的彆院也都不錯。

“等天熱些,咱們回龍橋新莊園避暑休閒,住段時間,”

“好,那我就讓人把莊園再收拾一下,好好裝飾裝飾。”

龍橋武家如今發達了,甚至當初那個建在龍橋兩邊河岸坡上的小村子,也出了十幾個軍官了。

武家在清河鄉也有三千多畝地,周邊的白鹿塬、豐塬等還有兩千多畝地,也算是三原的一方豪強,並不比李靖、韓仲良他們家差多少。

想當初他剛來的時候,連自己的一間窯洞都還沒有,那時想的是在三原縣衙兼個捉錢令史,然後自己打算在龍橋邊修幾孔窯洞,收點土產,進點百貨,順便跟過往商人賣點吃食提供住宿什麼的,自己還能兼職做個鄉村大夫。

還計劃把三孔廢棄窯洞修起來,當成自己的小院。

可這些計劃都趕不上變化。

那三孔廢窯也早修好,甚至還擴充成五孔,還填出了一個院壩,甚至還箍了石口。

如今連那塢堡莊園都已經修好了,可他卻都好久沒再回去過了,上次還是突厥入侵攻打龍橋,他帶兵增援,跟尉遲老黑在那殲滅了五千突厥狼崽子,事後安撫賑濟鄉民。

當初的三原、池陽兩縣,也合並為一縣。

“今年春雨水不錯,估計今年會有個豐收。”

再過幾月,夏收的糜子、穀子、小麥也要陸續成熟收獲,經曆去年關東大旱災,今年百姓都份外的期盼能有個好收成。

陳潤娘還在那裡感歎年後,武家放走了那些關東饑民,接收他們在武家莊子上一個冬天,雖說也乾了不少事,但如果能將他們留下來,成為武家的佃戶,那就更好了。

可武懷玉最後還是放他們回關東老家,甚至臨走還借給他們一筆錢糧做盤纏路費,雖然收獲眾多饑民們的萬分感激,他們也承諾將來會還,但陳潤娘她們都覺得這一走,以後可能都再不會見麵了。

“嗯,也不知道這些饑民回鄉後,如今怎麼樣了,是否完成春耕,是否安定下來?”懷玉想到去年過的那麼艱難的那群災民,也不由的感歎。

希望今年朝廷的青苗貸,能夠幫助到他們一點吧,至於說自己當初放他們回去,還借給他們每人一筆盤纏錢糧,這倒算不得什麼了。本也沒指望他們能還,到了武懷玉現在這種地位,做些善事也是必須的,那屬於正常成本支出。

“對了,今後咱們家放貸借糧,利息要跟朝廷的常平社青苗貸一樣,半年兩分利,不計複利,息不過本。”

“那算來年息才四分,也太低了吧?如今長安的勳戚貴族,甚至寺院,哪家才止四分吧,不說兩三倍利,但起碼也是六分八分起啊。”

“按我說的做吧,朝廷已經開始整頓高利放貸這事了,我們沒必要爭那點利,”

反正武家的主要收入也不是靠放貸收息,既然如此,那還不如乾脆借著朝廷立法劃線的機會,乾脆降低點,這樣也不算壞規矩,還能收些好名聲。

九出十三歸,也不及白糖、香料、茶酒的贏利,甚至養豬都不比這個差多少,更彆說武家已經在跟豆盧懷讓他們籌建錢莊,那個可比現在這種放貸強多了。

宰相放高利貸也不好聽啊,尤其他還是計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