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遇藥王(2 / 2)

跟這小子聊天挺有意思的。

是有些本事的,他畫符這塊功夫挺紮實,不愧是幾家修道的世家,醫術這塊也學的不錯。

就是長的太高了,跟個竹竿似的,而且滿腦的抬頭紋,哪像是十四歲,倒感覺比他四十歲的師傅還老。

聊到後來,武懷玉想起來了,這葉法善不就是後來長安景龍觀主,甚至入朝做了鴻臚寺正卿,還加封越國公,活了一百零七歲,死後還追贈越州都督那個道士嗎?

“終南山有位道士葉靜能,可是你家長輩?”

“那是我叔公。”

葉靜能長安人稱葉天師,最擅符篆,很有名氣,也是奉旨進京在玄都觀修行,不過這位大多時間都是在終南山裡修行,武懷玉跟他見過麵,符篆那塊很厲害。

原來是他叔公。

世人崇佛敬道,不論僧道的出家人都還是比較受尊敬的,不過武懷玉倒是更喜歡道士一些,

都說亂世道士下山救太平,和尚們隻知道盛世大肆斂財。

像眼前的韋善俊、葉法善他們都是一邊修道,還一邊雲遊行醫救人,並不會一心隻想著收田租、放高利貸、做買賣這些。

師徒倆對武懷玉非常佩服,武懷玉便邀請他們同行,深入交流,兩人也是立馬應下。

晚餐時,他們師徒也是完全素食。

武懷玉這個下山道士大塊吃烤肉,突然有點不自在了。

葉法善雖年少,但已經擅長用符水救病治人,武懷玉心裡清楚,所謂符水,其實也就是一種配製好的中成藥湯劑而已,長安東西市的藥肆裡就有這種湯飲子,一般就是治些簡單點的頭疼腦熱,效果是有的。

當然如果是其它的病,那就得專門對症下藥。

可很多道士,卻非要用個符,燒符入水,讓病人飲下,不說藥之功,非說符之效。

這種事情看破不揭破。

武懷玉自己也乾過類似的,比如給李世民畫符貼門神等,甚至他在隴右鄣縣鹽井寨,還登壇做法請鹽神呢。

其實如葉家世代修道,但他們家屬於道士中的一個特彆支派,稱為火居道士。火居道士是可以結婚生子的,一個家族道派設一個壇場,供奉道家神靈、宗派祖師和地方神靈,僅限本家族道派法師供奉,道法代代相傳。

甚至火居道士是可以吃葷的。

不過葉法善現在跟著韋善俊修道,已經不完全是個火居道士了,也跟著吃齋。

“翼國公諫請陛下在全國府州設立醫學,授任醫學博士、助教、選醫學生,這可是乾了件大好事。”

韋善俊說起這事很佩服。

人食五穀,都會生病,醫藥很貴。

貴族豪強們還能承擔,可對許多普通人來說,小病靠扛,大病等死,甚至在一些偏遠地方,醫師、藥材有限,就算是富人也難有好的醫療條件。

武懷玉諫請設立的醫學,雖說下州也才十個醫學生,博士、助教各一人,但這十二人的地方醫校,既是教授醫學,也還會巡療救病的,特彆是在應對地方上的疫情、傳染病的的時候,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韋善俊是行走在民間底層的藥王,對此舉是感受很深。

“還是太少了一些,杯水車薪,我朝州縣經學生,數萬之眾,上州經學生六十,下縣也有二十。

我希望將來朝廷財政寬裕一些後,也能仿經學,不僅提高州醫學的醫學生數量,還在縣級也設立縣醫學,培訓醫學生。”

武懷玉提出以後州縣醫學,不僅僅是教學的醫學校,還應當是官辦的醫院,救病治人,防瘟抗疫。

“我希望將來朝廷能夠設立類似六疾館、悲田坊這樣的官辦救濟機構,在各州縣設立惠民藥局,由朝廷提供本錢,種藥采藥製藥,然後施藥,主打的是平價,尤其是防範能迅速傳染擴散的疫情。”

這惠民藥局就是個朝廷官辦大藥房,要起到的就是自己種植采買,降低成本,然後製藥銷售,尤其是平價銷售,如常平倉平抑糧價一樣,要讓看不起病買不起藥的普通百姓,能夠得到些幫助。

當然,大藥房隻要正常經營,尤其是這種官辦的,肯定是能賺錢的,賺的錢再擴大規模,既能營利增收,還能起到更大的醫藥保障作用。

民生是最基本的國力保障,不僅得讓百姓吃飽飯,也還得照顧百姓的醫療。雖然這放到後世都很難,但這上方向可以努力。

武懷玉的一席話,讓藥王韋善俊佩服的五體投地。

此時根本沒有這樣的官方機構,南朝時,有六疾館,帶有官方救濟性質,後來又出現了悲田坊,這種主要是寺院經營。

寺院接受布施甚至放貸收租,獲利豐厚,也會拿出些錢來做慈善,比如建悲田坊,全稱悲田養病坊,施藥醫人。

這種慈善行為,既能幫助寺廟獲得好名聲,甚至這些悲田養病坊其實也是賺錢的,因為悲田坊雖要投入買藥請醫花錢,但也以此接受善男信女們布施,所以寺廟最後往往不僅不需要往裡貼錢,這個項目還能有很大盈餘,是能賺錢的慈善事業,當然各寺都乾。

對朝廷來說,是鼓勵這種行為的,但是武懷玉覺得朝廷有條件的時候,也應當建個相應機構,比如惠民藥局。

既是全國官辦連鎖大藥房,也是加強民生保障醫療的,甚至也還能賺錢。賺的錢不需要上繳朝廷,留著擴大經營,增加藥材儲備等就很好。

對於朝廷來說,保障民生,贏取民心,也是很重要的。

現在貞觀從長安到地方州縣,都有個普遍的問題,就是缺醫少藥,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真正能享受到醫療保障的人太少。

彆說沒錢,有錢你沒醫少藥也不行。

所以朝廷在現有的太醫署這個中央醫學校之外,於各地府州設立醫學校,培養醫學生,加強醫療力量,以後各地建惠民藥局,這都是為解決缺醫少藥這問題。

缺醫少藥導致的結果是許多百姓有病沒的醫,隻能等死,或是相信求神拜佛有用,又或是信巫術祝由,迷信各種偏方。

如韋善俊這樣行醫治病的道人,數量太少了。

“翼國公大善,仁政啊,如果能夠推行,我們都願意貢獻一份微簿之力。”

“其實我還有一個想法,各州醫學校,除了醫學生外,還定期舉辦一些短期培訓班,招收一些鄉村識字的人,教授他們一些基礎的醫藥知識,這樣回到鄉裡,也能救治一些小病,

亦農亦醫、農忙時務農、農閒時行醫,或是白天務農,晚上送醫送藥。”

這種赤腳醫生,當然不可能有什麼高超醫術,但以如今的現狀來說,如果鄉裡有這樣一批赤腳醫生,每年能定期到醫學校短期培訓,有一定的醫藥知識,家裡又有惠民藥局提供的一些常用藥物,那麼應對些小病是可以的。

在交通不便,醫藥短缺的時代,這種赤腳醫生也是能發揮很大作用的。

“此亦仁政善政也!”

韋善俊打算接下來一段時間就跟隨武懷玉身邊,幫忙謀劃此仁善之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