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死葬北邙(1 / 2)

第488章 死葬北邙

秋高氣爽。

趕路倒是輕鬆許多,避開了酷暑極寒,出了長安城武懷玉一行是先沿渭水出潼關,然後走崤函古道抵洛陽。

“咱們去幽州應當直接從蒲津橋入河東,經太原過井陘至幽州更快啊。”堂兄武君雅比先前更胖了些,他這次將隨同前往幽州都督府任幽州司馬。

“我這次要去洛陽和滎陽辦點事。”

大唐沿續隋朝的驛路係統,以長安為中心,向天下四方輻射了七條驛路,分彆是通往西域、西南、嶺南、江浙福建、塞上草原、河北遼東、山南雲貴。

京北道就是通往河北遼東的,這條驛路出長安從蒲津關過黃河直接入河東,抵太原再過井陘至幽州,再經薊平營便可抵遼東。

這是長安到幽州最近也最通暢的大道。

而武懷玉卻出潼關往洛陽,走的是京東道。

這些年在長安混吃等著繼承他爹武士棱縣公爵位的武胖子,他爹卻是老當益壯,年年還要給他生幾個弟弟妹妹,好在遇到好兄弟懷玉,這兩年又是安排他到神機營又是進衛尉寺的,

如今更是推舉他做幽州司馬。

這個幽州司馬跟幽州都督府司馬不同,雖然中都督府司馬和上州的司馬,都是從五品上職,但這是兩個衙門。武懷玉這幽州都督兼幽州刺史,不過並不是一個衙門兩塊牌子。

是武懷玉領導的兩個衙門,有兩套班子官吏,都督府屬於幽州的上級部門,管理包括幽州在內的八個州軍政。

胖子這次的幽州司馬前雖加了檢校二字,有點試用的意味,可畢竟直接上來了。

他對此行還是充滿期待的。

對於懷玉說要去洛陽辦點事,也沒追問,反而賣弄起來,“你知道洛陽與潼關間往來,有三條通道嗎?”

“哦?”

“第一條那叫周秦古道,俗稱南崤道,出洛陽向西南行,經宜陽的韓城、三鄉,過洛寧、陝州,出函穀關,經桃林塞入潼關,此道開鑿最早。

這第二條叫曹魏古道,也稱北崤道,從洛陽走新安,出函穀關,經義馬、澠池,與周秦古道重合,據說開於東漢末年,是曹操為方便西征而開。

第三條是陸路之外沿黃河漕運古道,如今最是繁盛,是陸上崤函古道運力不足的補充通道。”

武懷玉天天跟李靖、秦瓊研究兵法,沒少做他們安排的經典戰例的複盤推演等,哪會不知道這些。

他們現在走的就是南崤道,曆史最悠久,地勢也最平坦,通行繁忙,隋朝時天子往來東西兩京,都走這條道,因此這條道上還分布著許多驛館行宮。

這條崤函穀道,不僅是交通要道,他還是幾大板塊間最為重要的軍事必爭之地,中條山、黃河、秦嶺餘脈間的這條狹長通道,也是長安和洛陽之間唯一的直接通道。

如果西起長安算,東到洛陽為止,那這條廣義上的崤函穀道,全長七百裡,

崤函古道以北的中條山北麓就是臨汾盆地,西端是關中平原,東端是河洛盆地,

重要的鹽產區解池也在這一地區。

這條長達七百裡的走廊,以三門峽為界劃分東西。

三門峽以東的古道在此分成兩條通達洛陽,便是南北崤道。

再則,三門峽以下的黃河流速減緩,可以通行大船,無論貨運還是兵運皆可依靠水運,但三門峽以上河段,水流湍急,河中央還有鬼門、神門、人門三大礁石阻擋,人稱中流砥柱,異常凶險。

關東的漕糧水運到三門峽,就得改陸路運輸,經崤函穀道轉運,運輸成倍翻倍提升,成了卡漕糧脖子的難點。

水運比陸運快十倍,一條糧船相當於一百頭牛的運力,損耗還低。

武懷玉先前拜計相,也負責漕糧轉運事務,他麵對長安人口漸多,關中糧食缺口越來越大,而東南漕糧卻受限三門峽嚴重,提出的對策,就是緣水置倉,直加糧食轉運倉,一站站的轉運糧食。

不再是一站式輸送,而是分站式輸送。

特彆是三門峽到潼關這段必須陸路運輸,則是沿線多建倉庫,分段接力運輸,能大大提高效率,特彆是減少損耗。

而他還有一個計劃,把由洛至陝的三百裡陸運,改成在三門峽北岸鑿山開路十八裡,東置集津倉,西置鹽倉,使漕倉輸其東倉,而陸運以輸西倉,複以舟漕,以避三門之險,這就是打破舊窠的轉搬法,替代傳統的漕運法,

按這法子,一年可以轉運兩百萬石糧,每年起碼節約十萬貫運費。

如果條件許可,武懷玉甚至還有一個更好的計劃,在人門左岸直接開挖一條人工運河,使漕船由三門峽河口直抵渭口到長安。

不過挖運河前期成本較高,但比魏晉隋時的疏通河道鑿砥柱,甚至是沿河鑿山修棧道的這些辦法,明顯會是一勞永逸,就是開始投入大。

隻能當成遠期計劃。

不過如今的分倉水陸轉運法已經不錯,等到搬運法開始,還能再提升許多效率。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