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業?亮哥,你有什麼想法嗎?”劉平武好奇地問道。
“老早就有了。隻是一直沒有開始實現。”
孔明亮一臉的自嘲。
“當年我在劍橋大學讀碩士,在ARM實習過半年,那半年可以說改變了我一生。我深刻認識到,互聯網的終點是分布式計算,是人工智能。
對於這個目標,我是學集成電路的,自然也就從芯片層麵開始。我在ARM實習了半年,畢業後又進了那家公司,待了一年。發現它的未來在移動終端,但是用在分布式計算和人工智能上,卻不合適。”
孔明亮眯著眼睛,回憶著自己的青蔥歲月。
“機緣巧合,因偉達的大衛黃到英國出席一個會議,與我在會議上談了半個小時,然後發出邀請,請我去因偉達。我在那裡待了三年,參與了第一款GPU芯片的研製。
我發現自己心目中的分布式計算和人工智能,從目前技術而言,最合適的芯片應該就是GPU。但它也有很多缺點。
那時開始,我就在想,能不能避開ARM和GPU的缺點,兼容ARM和GPU的優點,開發出一款全新的,真正適合分布式計算和人工智能的芯片?”
劉平武默默地聽著。
分布式計算,換句話,就是二十年後鼎鼎大名的雲計算。
其實這個概念,源頭來自1956年,計算機專家提出的虛擬化計算。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發展而發展。
九十年代,斯科和甲穀文還在虛擬計算的基礎上,研製過網絡計算機。
一直各家有各家的說法,直到互聯網愈加成熟,幾大巨頭開始一統江湖,大家對雲計算的概念才逐漸統一和清晰。
人工智能,提出的概念跟虛擬化計算是同一年。曆經數十年,核心技術突破不大,尤其是自我學習能力,止步不前。
一直到互聯網成熟,配合著雲計算,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自我學習能力,獲得突飛猛進。
“亮哥,依我拙見,雲計算和人工智能,在某種程度上,是合二為一的東西。憑借目前的技術,我們還沒辦法製造出單一的運算器和存儲器,去滿足人工智能極其複雜的運算,和海量的數據存儲。
但是我們可以把複雜計算和海量存儲,按照某種算法,通過網絡有序地分布給數以萬計的節點,形成一個類似神經元網絡的有機體,那就完全不同了。”
孔明亮直勾勾地盯著劉平武,盯得他心裡發毛。
難道亮哥突然改了口味?
孔明亮一把抓住劉平武的手,他的汗**全豎起來了。
亮哥,我知道你對我有點仰慕,但是不至於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