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策是將南路軍的五千騎全部集中起來,趁機直搗赫圖阿拉。如果建虜留守部隊較多,我們就趁機搗毀其周邊的村落據點,砍人頭用以湊軍功;若是兵力真的空虛我便攻克赫圖阿拉,將其徹底燒毀。”
“中策則是我大軍在鴉鶻關的東麵設伏,末將率領麾下千餘騎將留守赫圖阿拉的後金騎兵吸引到埋伏圈。這樣我軍可以先吃掉韃子一部,最重要的是我軍已經深入到了赫圖阿拉附近,又是在建州地盤上打贏的這一仗,隻是缺乏友軍的配合才未能擴大戰果,各方麵都能交代的過去。”
“至於下策,東路軍劉綎的路程最遠,又有朝鮮兵拖後腿,此時肯定沒有抵達赫圖阿拉附近;我們先彙合東路軍,再尋機與建虜決戰,如此雖然未必能夠取勝,但起碼不會輕易被建虜吃掉。”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李如柏並沒有對這三策表態,而是對李懷忠說道:“懷忠,你先下去吧,務必將大軍開拔之事安排妥當,不要出亂子。”
李懷忠告退後,李如柏說道:“獻忠終究是長大了,有些事情還是應該讓你知道的。”
“其實本帥這次中毒並非是韃子所為,你大哥也並沒有勾結建虜。”
李如柏說這句話的時候顯得十分平靜,但還是讓李獻忠感到十分震撼。儘管自己早就懷疑大哥李懷忠可能有問題,但他真沒想到這次“中毒事件”居然是李家父子自導自演的一場鬨劇,想來其目的是為了有一個合理拖延進軍的借口吧。
然後李如柏又說道:“我遼東李家世受皇恩,雖然朝廷對我們有著頗多的防範,但我李家是絕對不會勾結建虜的。”
“你說的沒有錯,如果其他幾路都敗了,即使我們南路軍能夠保全,我李家也斷然不可能獨善其身。我遼鎮與其他諸鎮不合,我南路軍自是不想做這個出頭鳥。隻是我也沒有料到杜鬆的西路軍居然這麼快就敗了,這件事件確實是為父同你大哥思慮不周。”
“馬林雖然也是將門之後,不過此人徒有其表,能做到總兵的位置全仗其父輩餘蔭,本事遠遠不及杜鬆,怕是北路軍也難以幸免。”
“你可知道其實留給你進攻赫圖阿拉的時間並不是很多,建虜的主力應該很快就可以南下。”
李如柏的這番話倒是讓自己對其刮目相看,李成梁雖然不如戚繼光那麼有名,但兩人在萬曆朝是可以相提並論的。
李成梁生有九子,皆是總兵或參將一級的高官,尤其是長子李如鬆,親自參與了平定寧夏之役以及朝鮮平倭之役,深得萬曆皇上的信任。次子李如柏就有些表現平平,雖然也參加了不少戰役,立有不少軍功,不過缺乏亮眼的表現,最後薩爾滸一戰更是留下了一身的汙點。
李成梁九子被稱作“李家九虎將”,但也有人笑話他們是“一虎八犬”,認為除了李如鬆之外其他幾人皆是不堪重用的廢材。
但是平心而論,除了李如鬆之外李如樟、李如梅等人還是頗具將才的,李成梁也算是後繼有人,他們並沒有辱沒遼東李家的門楣。
就今天的表現,李如柏絕非是一個泛泛之輩。之所以名聲不顯主要還是被其兄李如鬆的光芒所掩蓋,其本人也因為朝廷擔心李家權柄過重而數次罷官或者“因病”主動辭官,以至於賦閒了將近20年。一定程度上正是由於李如柏的自我犧牲,才成全了李家。
然後李如柏終於回到了正題上,說道:“獻忠,看來你還是不太了解赫圖阿拉的地形,你的進軍三策看似很有道理,其實恐怕隻有一條下策有可能實現,而且劉大刀自視甚高,未必肯與我軍合兵作戰。”
李獻忠吃驚地看著李如柏,自己前世不過是一個鍵盤俠,這些策略其實也隻是一群鍵盤俠在貼吧論壇研究出來的結果,他當時覺得十分有用。不過他們確實沒有實地考察過赫圖阿拉的地形,說到底也隻是一群紙上談兵的趙括,於是拱手說道:“還請父帥賜教!”
新書衝推薦,求推薦票,月票,追讀,評論,打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