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千金買老驥
跟魏剛提的這個人,祖籍並不是姑蘇,而是京城郊縣,二十幾歲時還在京城為醬牛肉的銷路忙活,也是個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的老人。
“二五”期間自學了多種手藝,然後跟下放的知青完成了中小學知識的學習,之後在屠宰場做工人差不多十年,三十多歲嘗試考大學,然後考上了。
大學沒畢業,就調去了姑蘇牛肉乾工場做試驗員,拿到大學文憑之後,就長居姑蘇弄堂,再未回過舊時胡同。
想要落葉歸根,但京城的房產大熱,還在鬆江這個經濟中心之前……
所以這個人挺有錢的,不缺錢。
理論上他二十年後光京城分的房子,加起來一個億總有。
要打動這樣的人,既有舊時堅韌,又有時代風霜的洗禮,更有在外漂泊且堅持的恒心,靠張浩南這個“小小子兒”,那是差點麵子。
當然麵子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人覺得有意思。
更何況,彆人“吳儂軟語”說得比張浩南溜多了,沙城那幾種嘎嘎亂叫的方言,那是吳語不假,但既不儂也不軟。
作為姑蘇的“西伯利亞”,沙城氣質上就很不江南,很不婉約,想要吸引文化人在此詩詞歌賦一起上,那隻有一個辦法——撒幣。
但要打動隻是好那麼一口的京郊老頭兒,光撒幣不行,還得大撒幣。
大撒幣還不行,還得請個有腕兒的人出來大撒幣,然後一桌席麵備上,還得有“局氣”。
沙城唯一可以在大會堂狗叫的,也就隻有魏剛,也是張浩南唯一能請得動的。
話又說回來,自己當年要是一棍子下去,也不知道會不會被沙城人民鎮壓在青龍崗下五百年。
呂衛東,一個起於京城草莽之間,發跡於姑蘇弄堂巷裡的老頭兒。
他原名呂長生,跟著知青認字的時候,已經懂了事,他自有自己的道理,所以自己改名呂衛東,這個名字大概就是他餘生要帶進棺材裡的。
“初十,宜訂盟,外經貿酒店擺一桌。”
八月二十號就是七月初十,看了老黃曆,宜祭祀。
魏剛打了個電話給張浩南,讓他準備準備。
於是張浩南短短幾天就折騰起來,在忙著“長江農業論壇”和搞榮小平的閒暇時間,跟建康、姑蘇還有鬆江那邊都儘可能地聯絡一些派頭大的。
大學裡的校長、院長、知名學者,政府裡的退居二線老頭兒老太,還有已經退休的老頭兒老太,那都是要通過人情關係來請人來姑蘇的“西伯利亞”領略一下原生態的“野蠻”。
秦世川的世伯,明年穩穩上桌指手畫腳的姑蘇宣傳口一二把手,也頭一次“紆尊降貴”來了一趟沙城。
兩江工業大學校長安獨秀,建康市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劉諶,廣陵市市長蘇潤眾,副市長朱躍進等等,這些都會百忙之中抽一天時間來沙城一趟。
除此之外,類似虞小龍虞總的爺爺,周全全周總的外公外婆,也會來沙城旅旅遊,看一看長江,看一看青龍崗,然後去青龍寺搓一頓素齋。
佛祖應該不會怪罪自己吧?
張浩南偶爾這麼想著。
排場很大,儀式感很強,並且張浩南還讓趙飛燕幫個忙,聯係一下建藝的老藝術家們,能過來唱個歌就行。
車馬費好說。
於是“玄鳥影視文化”在短短一個星期之內,就成了長三角最大的凱子公司,之前隻是凱子,但不是最大。
但這一星期之內,“玄鳥文化”就是最大的凱子。
各路“藝術家”都願意過來唱一宿,隻要趙總願意,唱兩宿都行。
之後因為建藝的老前輩移步沙城,很多演藝文化圈的名人,尤其是姑蘇、建康兩地的名人,也都一一聯係上,一是給麵子,二是跟“玄鳥文化”多接觸接觸。
七天,張老板要求出全套節目,從歌舞到詩朗誦到雜耍到魔術,該有的都得有。
並且還有小朋友送鮮花的環節,這就是張然亮小朋友出場亮相的時刻,華杯賽的一等獎頭幾名,這樣的小朋友也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