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品質
不同地區給農民介紹農業相關應用技術都有或多或少的難處,在語言駁雜地區,就需要講解員十分的接地氣,能說幾種方言是最好的。
所以“沙城食品”在陳埠村可以讓“勤叔”說普通話,但隨著周邊村莊由陳昌龍通知宣傳之後,再由“勤叔”來介紹,就有點不專業並且十分低效。
而且雷州本地的方言,如果都是白話倒還好,實際上差異性之大,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是會聽不會說。
丁永知道這個情況之後,就先讓“沙城食品”在雷州市區弄了個辦事處,然後通過兩個區政府的幫忙,辦了一場招聘會,並不麵向社會,而是麵向本地農業相關單位及中職院校。
四十來歲坐冷板凳二十多年的農技員過來碰碰運氣,中專、職高、技校十六七歲的三年級生也過來湊湊熱鬨。
主要是工資開得相當可以,一千塊錢底薪,要求就是懂雷州白話、黎話、本地客家話,這個懂是能聽且會說。
這個工資水平,本地吃公家飯副科級彆的,也就這個檔次,所以吸引力還是相當可以的。
同時很多代課老師也感興趣,陳昌龍被本村村小老師送了一包茶之後,便跟張直勤探了探口風,本以為張直勤會擺擺架子,結果張直勤倒是無所謂,還專門跟市場部的人打了個招呼,跟雷州市教育局溝通了一下,在代課老師群體中,也辦一場招聘會。
招聘會雖然不麵向社會,但現場還是挺熱鬨的,基本上都是拖家帶口來看個熱鬨。
萬幸要背的技術資料並不複雜,隻是解釋什麼是什麼,需要怎麼用,用在哪裡。
從農機等大型設備,到飼料的幾種使用方法,甚至包括“助學金”這麼個玩意兒,都要說得清楚,講的明白。
因為很多受過義務教育的人,覺得很容易理解的條款解釋,在有些大齡文盲眼裡,要理解起來非常吃力,需要解釋的人很有耐心,通過各種打比方,才能讓對方理解。
招聘會中,代課老師群體是最有積極性的,中專、職高以及技校的畢業生,因為年紀還太小,大部分還隻是湊個熱鬨,有這功夫,還不如出去喝杯涼茶去去火。
不過也有幾個椹川縣的小孩兒,讓原本也隻是跟著看熱鬨的張直勤很欣賞,那種質樸的感覺,跟沒什麼煩惱的同齡人,有著很大的區彆。
“五叔,那幾個小孩,身上的校服,好像不是市區學校的啊。”
“噢,好像是椹川職高的。”
“椹川在哪裡?”
“在北麵,北橋河上遊就是啦,那裡種甘蔗很厲害的,還有舞獅也不錯,張先生要不要看舞獅?椹川的師傅很有水平啊。”
“噢?那或許老板會有興趣。”
張直勤想了想,便道,“五叔,方便把這幾個小孩喊過來嗎?”
“沒問題啦。”
於是陳昌瑞便將警服披上,幾個椹川的少年在惶恐不安中,被警察老爺爺提溜到了外地來的“大老板”跟前。
我們犯事兒了嗎?
沒有啊。
“不要緊張,坐下聊一聊。陳皮糖吃不吃?羊城產的。”
“多謝老板。”
“多謝老板。”
幾個少年很有禮貌,張直勤笑了笑,問道,“我看很多來的學生,都是市裡的,你們四個人,怎麼會想到過來的?”
“給楊老師送點鴨蛋……”
少年的普通話帶一點口音,但不重。
他們個子並不高,皮膚也黑,但並不是海風吹打的印記,而是長期戶外作業的正常膚色。
跟海員、漁民那種風吹雨打的膚質比起來,多少還是要好一些的。
頭發很短,大概是自己修的,所以有些地方粗糙,有些地方又缺一塊。
“楊老師是誰?”
“我們村裡的老師。”
然後絮絮叨叨說了一會兒,大致情況也讓張直勤明白了過來,這幾個少年口中的楊老師,在十年前教他們算術語文。
現在還在教,不過是教他們的弟弟妹妹侄兒侄女。
從椹川縣一個叫羅塘村的地方,四個少年騎自行車順著西溪河一路南下抵達了雷州市區。
說遠也不遠,二十公裡。
但要說近,那絕對談不上,蹬二十公裡腳踏車,還要帶著點土貨,其實也挺不容易的。
腳踏車還是問同學借的,得先從縣城回村裡,然後再從村裡帶上東西,前往市裡。
“會說客家話?”
“嗯!我們村河對麵就有說客家話的,學校也有,聽得懂也會說。”
“那不錯。”
張直勤態度和氣,氣質上也比張浩南、張浩東斯文不知道多少,實際上張浩南這一代,也就一脈傳下來兄弟三個長得有點“獸化”,其餘像張浩程等等,都還是有少年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