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科幻這兩個字,通常就是跟小成本絕緣的。
又能做到真正的科幻,成本又低,可不好找。
最終,李謙才選定一部孤獨又傷感的小成本科幻片《月球》。
平平無奇的片名,甚至平常到觀眾一聽這個片名,都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一部紀錄片或者科普片。
電影的劇情很簡單,就一條線。
諾乾年後,人類已經能登上月球,一家科技公司致力於月球的能源開發,通過采集氦-3來滿足地球對能源的需求。
該公司在月球設有開采基地,但是隻有一名員工,派遣周期為三年,完成了三年的工作,就能回到地球和家人團聚。
但是,真正的員工早在十幾年前就回去了,留在月球上工作的隻是他的克隆人,還是第五個克隆人。
克隆人的壽命因為基因缺陷隻有三年,和派遣周期一樣。
每三年就焚毀一個,然後喚醒下一個,已經連續焚毀四個了。
而每一個克隆人,都移植了本體的記憶,包括所有工作、家庭、生活的記憶,跟真正的那名員工沒有區彆。
他們從被喚醒的那一刻開始,都以為自己是剛剛被派來月球,正準備完成接下來三年的任務,三年後就可以離開了。
這部電影,所有鏡頭都是在月球上,地球上的鏡頭,比如克隆人觀看本體妻子、女兒的錄像帶,都是在錄像帶裡出現。
說實話,李謙在腦海裡找到這部電影的時候,都有些震撼。
說一句經典絲毫不為過,即便是記憶中五毛錢的特效,根本感受不到科技感。
不過,揭露真相之後,真的會讓人沒由來感到深深的傷感和孤獨。
一個克隆人,帶著對妻子女兒的思念和牽掛,在隔著幾十萬公裡的月球上工作。
整個月球就他一個人,外加一個機器人。
支撐他堅持三年工作的唯一動力,就是遠在地球的妻女,這麼拚命工作也是為了他們。
但是當已經整整工作了快三年的克隆人5號,滿心歡喜地以為就可以和家人團聚時,卻發現這一切都是假的,他的妻子、女兒都隻是存在記憶中,是植入的記憶,他隻是個克隆人。
那種感覺,就好像整個天都塌了。
之後被激活的克隆人6號,同樣被植入了本體的記憶,他們都有著同樣的記憶,有著同一個妻子、女兒。
包括之前到期被焚毀的四個克隆人,以及停在地下室裡還未被激活的克隆人7號、8號...乃至幾十號。
他們都有妻女,但是那卻不是他們的妻子和女兒。
孤獨、傷感,是初看之後,最直觀的感覺。
不過,光是負麵情緒很難大賣,就像《投名狀》的失利,就是很好的教訓。
後麵克隆人5號、6號相互合作、共同努力,逃回地球揭發公司的陰謀,兩個用同一個身份的克隆人竟然能和平相處,互幫互助。
甚至能舍棄自己的生命去成全對方,又是溫情的畫麵。
雖然讓人感到孤獨和傷感,但是電影依然感人!
能感動觀眾,這就成功了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