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妖記》票房注水的新聞要比破二十億來的更加猛烈,人民日報等媒體自點名批評《小時代》之後,再次對捉妖記開炮了。
人民日報發文稱:從《捉妖記》公布的放映時間、場次、人數、票房等情況中,我們會有一些驚人的發現:
一是我國觀眾對電影的發燒程度,已到了深夜也不睡覺和願意站著看電影的地步。
二是《捉妖記》果真有高超的時間延展妖術,能把10分時間拉長到118分鐘,從而能放完這部影片。
三是製片方和電影院都是玩數字魔術的高手,能把各種統計數字隨意玩大。
三個主要造假的點全都提到了,這也是擺在明麵的肉眼可見的證據。
即便影院、院線、片方都站出來澄清,說是因為程序錯誤導致這種現象,也壓根沒有人相信。
對於媒體而言,自然不放過這種機會了,幾乎是一邊倒的批評《捉妖記》。
當然,江浙地區的媒體例外,這片子是江浙影視集團旗下一家公司投資的。
網上的觀眾們也開始質疑《捉妖記》票房的真實性了,其實但凡電影的口碑能配得上票房,就不會這樣,票房雖高,可是口碑隻能說還可以。
而且,麵對片方的不斷解釋,有才的網友們還開始調侃了起來。
“《捉妖記》確實是場場爆滿,我就和幾十個朋友排了三個小時隊,坐在過道看完的!”
“我和我朋友擠在電影院,那家夥,樹上,牆頭上都是人,塞的滿滿當當的,還有過道,我們這裡過道票都炒到了一千多,散場後平均一個影廳光擠掉的鞋就掃了一卡車。
不說了,我到現在還沒出萬達呢,人太多了,擠不出去,聽說樹葉都綠了,不過我不後悔,能看到這種電影,真的值得你用生命去珍惜。”
“我這《捉妖記》坐票站票蹲票趴票都賣光了,門口1300百多人急得哇哇哭,最後隻好把他們安排掛在牆上看。”
......
一個個都成了段子手,越說越誇張,越看越想笑。
從第二部二十億,並且有希望超過《速度與激情7》,奪得今年票房冠軍的現象級電影,一下子好像變成了笑話。
緊接著央視也報道了刷票房一事,更有新影聯院線總經理接受采訪談起了隻需要800萬就可以買1億票房的事。
院線專業人士站出來了,央視也報道了,差不多算是實錘了。
一番風波之後,《捉妖記》的票房走勢稍微平穩了一點,最終以不到23億收官。
轟轟烈烈的暑期檔,兩部二十億級彆的電影,兩部十億級彆的片子,竟然以這麼一個結局結束。
暑期檔票房冠軍錢轉到了,最後名聲有些瑕疵。
不過,誰在乎呢,投資方早就在慶祝了。
......
這麼一個票房大爆發的暑期檔,對行業的刺激也是相當大,影視股跟著大漲,上市公司坐著天上掉錢。
更關鍵的是,不管《捉妖記》還是《煎餅俠》,都是“新”的片子,新銳導演,新演員,新類型,也讓其他行業看到樂更廣闊的的前景。
而票房接近十億的《大聖歸來》,也讓網上有了一些國漫複興的聲音,不少公司都考慮投資動畫電影,畢竟這不需要給大牌導演、演員高片酬。
—————
對於未來影業而言,暑期檔不夠完美,但是也算是大獲成功了,畢竟作為係列的第一部,票房接近二十億,唯一美中不足的恐怕就是沒有拿下暑期檔票房冠軍了。
對公司的上市前景,是絕對利好的。
接下來的國慶檔沒什麼重量級電影,都集中在賀歲檔,李謙處理了一下公司重組的事宜,就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劇本的創作中。
慢工出細活,沒有可以借鑒的片子,全都要自己動手,李謙這才發現,真沒那麼容易乾的。
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李謙才把初版劇本精修了一遍,劇本大概110多分鐘的戲份,實際成片可能還要剪掉二十分鐘。
主要是改一下比較拖節奏的地方,這種劇情片比不上特效大片,哪怕劇情有點拖,也有特效畫麵可以看。
可是劇情片但凡有點點拖節奏,觀眾雖然說不出什麼,可觀影效果就會非常明顯。
很多電影都會有什麼導演剪輯版,也有很多影迷就要喜歡找加長版去看,其實沒有什麼必要。
作為專業的導演、剪輯師,他們能不要的片段,除非是不可抗力,比如光電和諧的片段,其實沒有也不影響什麼。
有時候專業影迷們看導演加長版,偶爾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其實對於整體來說並不重要。
主要是看加長版的心態和第一次看不一樣,是帶著考究的心態來看的,而不是單純的看電影。
要是第一次就看加長版,估計某個時段會讓你感覺無聊。
細節這玩意,多了也是壞事。
精修了一遍劇本,李謙在一家人之間關係、情感轉變的幾個關鍵點刪掉了一些有些刻意的東西。
很多電影的關鍵節點,看起來就有種好像是導演按著你的腦袋讓你看,還在耳朵邊給你解釋的感覺,多餘又囉嗦。
其次就是配角方麵,除了主角一家人之外,電影裡也安排了飛機上其他人的出場,但是次數和頻率也做了些刪改。
比如要重新找工作的男主角,消失了五年和社會脫節,屢屢碰壁之後,茫然地站在馬路上。
正好不遠處有個人在街頭賣唱,男主角認識他,那是飛機的乘客之一,出事之前是一個有點點名氣樂隊的主唱,可是現在樂隊有了新的主唱,他五年前的人脈也消失殆儘,為了生活隻能暫時在街頭賣唱。
之所以不是明星,隻是個小樂隊主唱,還是因為合理性,畢竟哪怕是小明星,哪怕過氣了,可是突然死而複生,也是大新聞,足夠紅一陣子了。
通常來說,電影追求的合理性要比電視劇嚴謹多了,90分鐘的電影,不合理的東西越多,越出戲。
短短幾天,一個在當地有些名氣的樂隊主唱,失去了所有的東西,連原先樂隊的兄弟都不再接納他,可依然能樂觀地在街頭拿著把吉他賣唱,聲音裡沒有一絲怨天尤人,反而是充滿了對明天的向往。
至於唱什麼歌,李謙還沒想好,不太懂音樂。
這個配角,就是讓找不到工作、意誌消沉的男主角稍稍振奮了一點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