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的崇禎年間,趁著滿清和朱明兩虎相爭搞小動作的可不止羅刹, 比起陸地來, 海上還更好搞事。
事實上, 從經商居住再到駐軍侵占,最先從海上來的葡萄牙人已經控製了梳打埠(澳門),並以此為據點, 進行跨洋貿易, 而隨後而來的荷蘭人則用同樣的無恥招數霸占了盛產香料的爪哇島, 一邊大發橫財,一邊成立了所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琳琅聽得有些懵,心想原來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這時就有了, 還是荷蘭人先開起來的……所以英國人是後來才加入的?還是每個搞殖民的帝國主義都弄了個自己的東印度公司。
她在心裡掰著手指數了一下,鴉片有了,大炮有了, 東印度公司有了, 要再來個燧發槍(話說是叫這個名字吧),那八國聯軍那一段悲催史的基本條件可就算齊活了。
雖然知道不可能, 蝴蝶翅膀再會扇, 也沒得這麼厲害的,可她還是莫名其妙的感覺害怕, 忍不住就往康熙的方向靠了靠, 還問道:“荷蘭人敢打水師, 就是因為他們的大炮比我們的好?”
見玉兒聽得害怕, 康熙一邊安撫的握住她的手, 一邊解釋道。
荷蘭就是在它的本土也不過百乘之國,在這裡人就更少了,哪怕占著火器之力,也萬萬不敢和大清真的動刀兵。
這一次他們之所以敢突然攻打水師,一來是因為荷蘭人占著爪哇島做海上買賣,海運衙門下麵的海船卻是奪了他們大半的財路——比起和紅毛西人,周邊的小國自然更願意和大清的商人做交易。
琳琅:這就叫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啊。
二來則是因為——
康熙臉色陰沉的道:“噶爾丹在春季裡出兵喀爾喀蒙古,喀爾喀那邊已經快扛不住準噶爾的攻勢了,荷蘭人隻怕是覺得如果是在這時,朕是無心去管海上的事的。”
琳琅懂了:所以荷蘭人這一次是真的抓住好時機了,有準噶爾在蒙古那邊搞亂,再氣再恨,康熙也隻能先忍了。
可她不明白,“難道荷蘭人就不怕咱們秋後算賬?”
康熙道:“荷蘭人在這裡本就是做商販,無根無國,最壞的結果不過就是坐著船逃回老家去,而且……”
他眯著眼道:“海事衙門才立了不到兩年,根基未穩,賦稅也未大開,就突遭此劫,水師也跟著損了一半,又有蒙古那邊的事……荷蘭人這是想逼朕和大清放棄開辟海路。”
康熙從來都不小看西人,畢竟在他的那個夢裡這些‘洋鬼子’可是很‘了不得’的,所以在水師出事後,他雖然十分震怒,可也還是陳留了施琅父子一命,讓他們將功折罪。
他在心裡道:想賭一把嗎?想逼朕放棄海路嗎?荷蘭人,等著吧,朕遲早要讓你們輸得痛哭流涕。
說起荷蘭人,其實和大清是早有淵源的,在南懷仁獻上紅衣大炮的鑄造法前,荷蘭人和葡萄牙人曾經把大炮賣給當年的後金,順便一說,那時他們也同時賣給明朝。
“那時,在海上勢大的還是葡萄牙人,荷蘭人才剛上爪哇島……太宗很快就發現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在兩頭做買賣,於是就讓匠人們先仿再改,最終造出了屬於大清的紅衣大炮,並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此炮一成,再配以八旗鐵騎,塔山杏山乃至潼關都不在話下了。”
康熙麵露回憶之色。“小時候朕在宮裡曾聽一個老諳達說起,京郊的行營裡放著幾門炸過膛還沒重鑄的天佑助威大將軍,每一門就是五六千斤重,心裡還不相信了。”
真說起來,因為太重,紅衣大炮是不能搬上海船的,能上船的其實都是輕很多的小炮,所以康熙才會說,荷蘭人的大炮已經勝過大清這事他是猜的。
打炮嘛,說一千到一萬,最重要的是射程。
從荷蘭人用的小炮比施琅所帶的小炮射得遠說起,康熙很有興致的說了一大通,說完才歎了口氣道:“朕準備和太宗學,先找葡萄人牙買炮,然後再仿再改咱們自己的大炮。”
琳琅是個軍事盲,盲目或者說不感興趣的程度是連黑火藥的比例都記不清楚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