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軍下山作戰,就失去了防禦的優勢;如果城內清軍出城接應,同樣要遭到明軍的攻擊。
一門門火炮在步兵戰陣的側翼被架好,足有四五十門,炮口斜指前方,準備著轟擊敵人。
這些火炮大多是夷陵之戰的繳獲,多在五六百斤左右,在前膛炮中屬於輕型,也方便於船隻運輸。
並不要求這些火炮與城上或寨上的敵炮互轟,那樣做的結果已經在第一次攻打巫山時得到了驗證,是失敗的。
但這些火炮卻能使明軍在局部戰場,具備一定的火力優勢。或者是震懾清軍,使其不敢輕易出城作戰。
而操縱火炮的炮兵,有不少都是清軍的俘虜。作為技術兵種,他們得到了特殊的優待,已經是明軍中的一員。
“還真是嚴陣以待,無懈可擊呀!”**瞭望著戰場,微眯起了眼睛,有些不解地說道:“賊寇在掘壕,是要借此靠近城牆?”
壕溝剛剛開始挖掘,具體走向還看不清楚,清軍眾將也搞不清楚敵人意欲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