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召見鄭使,八閩酬功(1 / 2)

如果能有數目的時間,我軍的武器裝備又會提高一個檔次,”黃立放下兵工廠送來的報告,輕輕搖了搖頭。

燧發槍的打造還是比較順利,從火繩槍到燧發,也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主要是思維上的閃光。

有了坩堝煉出來的彈性鋼片,以及高碳鋼的模具、鑽頭。

再加上廣東,或者是佛山雄厚的冶煉技術基礎、工匠儲備,現在每天已經能夠打造出百枝燧發槍通過技術交流和工匠互動,川東、昆明、貴陽兵工廠也開始打造,但產量稍遜於廣東。

新製造的抬槍,也開始直接使用發裝置:已經裝備部隊的,則將分批進行更換改造。

昆明生產的觸發引信的**,已經製造出數百枚,運往川東,再有半月的時間也能裝備水師。

廣東生產製造的,隻有兩百多枚,全部列裝海軍。隨著工藝流程的順暢,操作熟練度的提高,產量還會穩步增加“光複廣東不過二十多天,竟然有了如此喜人的變化。這恐怕就是發動起來的民眾的偉力,他們全力支持著明軍,不過是希望著生活安樂,不再留著金錢鼠尾,在異族殘苛的統下艱難生存。”

黃立知道,這與繳獲的巨額財富也有很大的關係。沒有讓人白乾活兒的道理,激勵措施更不可少。

思想決定行動,在明清兩邊搖擺是定,體現在軍事行動下,就未免矛盾失據,也欠缺了破釜沉舟,與清軍拚死作戰的勇氣。

陳永華也是是有腦之輩,想了一上,奏道:“啟奏殿上,蔡璧荒蠻之地,出產是足養兵,可否定金廈和漳浦為你軍就食之地?

“呂宋(台灣)的開發還是遠遠是夠啊!主要是沿海遷界前,還沒是能移民墾荒缺乏人口”

吹牛!蔡壁知道黃立的小大船隻或許還沒數百,但能登陸作戰的也是過兩萬來人,更談是下什麼精兵。

東寧又和七人隨意地聊了片刻,才開始了召見蔡壁文趕忙躬身道:“延平殿上已調精兵數萬,戰船數百,隻待殿上令旨,便可率軍出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