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3. 大宋反派(64)一更 大宋反派(64……(2 / 2)

沒你就不行 林木兒 7197 字 7個月前

像是夏王李成嵬,十八|九歲,跟趙禎幾乎年紀相仿。

像是遼國的駙馬蕭啜不,也是二十上下的年歲,與趙禎也就是一歲半歲的差距。

更遑論自己和四爺,都比趙禎年歲小。

在朝臣看來,就是這些年歲不大的人,現在幾乎是牽製住了三國。在夏州這小小的地方,保持著微妙的平衡。隻要平衡不打破,三國邊境就能安穩。

這是一個三方蹺蹺板的遊戲,比各自的朝中事更容易嗎?

沒有人乾預的情況下,方已然上了牌桌了。

所以,莫欺年少!這個年齡不算小了。不放手,官家就會跟不上其他人的步伐。

那邊有同齡人開始博弈了,而宮裡呢,一再強調官家乃是幼帝,說的過去嗎?

朝中那些士大夫要臉呢,再是如何,至少不會明麵上一直支持太後。畢竟,未來還是官家的。

在這種情況下,太後不想放權,就會想辦法拖延。

怎麼拖延呢?無外乎是轉移大家的注意力,用更重要的事勾著唄。

叫自己和四爺回去完婚,這算是試探,也算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催促趙禎生皇嗣,這也是一種彆樣的方式。

如果沒有夏州的事,這種博弈不會這麼凸顯。可能是因為自己和四爺轉動了曆史的齒輪,叫這母子之間,叫大宋的朝堂上,隱隱有了一股子暗流在湧動。

四爺對於完婚的事,給上了謝恩折子,且一再表示:婚事需得有長輩見證,能回去完婚求之不得,且感激不儘。

這邊折子才送走,夏州的春意還沒到來。朝中就有消息送來了:張知白過世了。

張知白一生清廉,早年間被丁謂那等奸臣打壓,數度遭貶謫,卻從未曾有失節之處。為宰相這幾年,每每以朝事為先,從無私心。

桐桐得到消息的時候都愣了愣:大鬨了兩次,但張知白張相對自己從無一責怪之言。

從京城離開時,張相也以好言勸之,雖立場不同,見解不同,但所慮所謀,儘皆國事。

四爺就說,“你留在夏州,我回一趟京都。”

吊唁張相?

“嗯!吊唁張知白。”

桐桐明白,這也是叫天下人看的,他是雍王,是大宋的雍王,彆無他想。

四爺快馬回京,這真的是誰都沒料到的。

喪事一般七七四十九天,人沒了半個月了,一行人快馬行至府前。門口的小廝並不知道這是哪位?一行人全是黑衣,以麻布係於腰間。

打頭的是個青年模樣,人還沒從馬上下來,就聽一個中年人喊了一聲:“通報——雍王回京吊唁——”

這是雍王嗎?

小廝往裡麵通報,一聲高於一聲。

裡麵吊唁的門生故舊急匆匆的起身,這個問說:“雍王回來了?”那個問,“雍王怎麼回來了?”

張知白無子,隻一個侄兒算是後嗣。他哪裡敢大意,趕緊的往外迎。

進來的還真就是雍王。

雍王跟當年離京時候的文弱少年已然不同了,他有了青年的樣子了。高瘦挺拔,康健有力。他的表情依舊溫和,但渾身已然是威儀天成。

一一見禮之後,凡是有過一麵之緣的,這位王爺都能記起。

因著是吊唁故人,也並未敘舊。

第一天回來,在靈堂前上香便作罷了。四爺又詳細的問了張相病故的前前後後,“記得當日離京,張相殷殷教導……臨行前郡主還說,張相叮囑之事,此生不敢忘。”

說著,就看了一眼種世衡。

種世衡從懷中取出一份信來,是桐桐寫的悼文。

在悼文中她說:張相當日說,國事得統籌考量,不拘是進還是退,都該以全局為重……您讚我鐵骨錚錚、敢於直言,可我更欽佩您一生廉潔,無有私心……

文章寫的並不高明,也無甚平仄,卻也字字真心,聽來叫人鼻子發酸。

念完了,四爺接過去,替桐桐行禮之後,又將悼文親自焚燒於靈前,“本王以為,以後還有時間聽您教導,可不想那一彆,便是永彆。本想著,大婚之日,請您為媒,卻不想,這一杯喜酒終究是……”

說到動靜處,聲音哽咽。

惹得靈堂前又哭成一片。

臨走的時候,有人就問:“王爺回府?”

“才回來,還沒有見過太後娘娘和官家,自然是要回宮住的。”

進宮之前,把帶的人都留在外麵,自己往宮裡去了。

劉太後幾乎是人都到了宮門口了,她才知道的消息。這一驚可是非同小可:“回來了?”

是!回來了。

劉太後歎了一聲,“設宴吧!設素宴。今晚宴雍王。”說著又補充,“於外庭為雍王單開一殿,作為雍王寢宮。”

郭淮明顯感覺到了:雍王——再不是以前那個在宮中幾乎沉默的雍王了。現在的雍王,成了大宋王朝至關重要的人物。,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