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李斯下海這件事,還得追究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的年代。
那是一個文化高度發達,百家爭相綻放的特殊時期。”
“諸子百家各有自己的思想,都希望遇到一個能采納自己思想的君王,比如孔子周巡列國,就是為了給儒家找個好買家。”】
孔子點頭,買家,這話倒是通透,本質確實如此。
【“而當時比較有影響力的是法家兵家儒家墨家等,各家相互促進又彼此競爭。”
“而最後,采納法家的大秦統一天下,看起來似乎是法家成為最後的贏家。”
“那麼其他諸子百家同意嗎?當然不同意。”
“其中各展手段自是不必提,而在天下一統後,市場變小,大家就隻能一起競爭同一個甲方了,此時競爭激烈,而皇帝本人態度不可轉變,大家的注意自然轉到下一代的公子們。”】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紛紛側目。
【“在曆史上,關於扶蘇師從儒家,主張儒家思想的說法很多,當然沒有確實的終論。”】
秦孝公時期,商鞅眉頭微觸。
秦國一些法家人物都麵露不悅,他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桃子,要被摘了不成?
【“我們也不必知道扶蘇是不是真的師從儒家,我們隻需要知道一點,那就是他確實和始皇政見不同,還因此被發配了。
這輕飄飄一句話的背後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始皇在位時期的這些好臣子們,很大概率和扶蘇合不來的。”】
嬴政揉了揉額,他看著扶蘇,為什麼他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呢?因為他有時候真的有點小天真。
總是當眾讓他下不來台就算了,但是你還要和大秦的大政策反著來,你想乾什麼?讓彆人怎麼看你。
即便真的不讚同,不能私下和他先商量,有不同的想法,以後自己執政在慢慢搞,非要現在就大張旗鼓的表明自己的態度嘛?
扶蘇呆了呆,意識到這其中的後患。
【“大秦當然不是一塊鐵板,分封製和郡縣製都分做兩派吵個不停。”
“大秦也不獨法家,但是自秦孝公以來,法家在大秦的勢力根深蒂固,絕不容小覷。”
“扶蘇若是真有易法改儒的意思,那前途未卜是真的。”
“不能說變是錯的,但是需要扶蘇有足夠的政治手腕,而顯而易見,扶蘇確實非常缺曆練。”】
李斯默默聽著,嬴政不問話,他便也什麼都不說。
但扶蘇,確實非他可效忠的君王。
【“說句題外話,扶蘇的妻子在曆史幾乎沒什麼記載,但有兩個比較可能的推測,一個是說其妻是李斯的女兒,畢竟始皇還挺喜歡和李斯做兒女親家的。還有一個說是王翦的女兒。”
“假設說是李斯的女兒,嗯,那扶蘇真的就很有概率是偏向儒家的。”
“不然完全說不通李斯為什麼放著女婿皇帝不要,放著國丈不當,非要扶持胡亥上位。”
“要知道古代士人,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是可以赴死的,而扶蘇若是真的要改變國策,那麼李斯就是首當其衝的靶子,說不定就要演變會皇帝與權相相爭了。”】
後世人對此八卦了起來,秦朝的事情他們都知道七七八八,對八卦比較感興趣。
【“回到正題,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都希望繼任之君像自己,繼承自己的意誌,朝臣們也都喜歡新皇和自己政見一致,假如不一致......不是皇帝下台就是你自己滾。”】
大秦眾臣都不動聲色的看了看扶蘇,和皇帝心意不一樣的,可不就隻能滾蛋,讓位給符合新帝心意的。
君臣能不能和諧就看大家思想搭不搭了。
公子扶蘇上位...對他們好像真的有點危險。
【“有一句話叫做:父死,三年不改其誌。”
“放後世那些個朝代,那些有誌皇位的皇子們,哪個敢早早露出自己和親爹不一樣的政見,那不是找死嗎?”
“難怪大家覺得始皇寵愛長公子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