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值得一提的是, 由於五代十國的開國“皇帝”都是武將出身,大多都真材實料,所以對外是很猛的, 例如李存勖掌控河東,殺的契丹人頭滾滾, 數十年不敢侵犯河北一步。
所以儘管五代十國也誕生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和黨項人的西夏, 但是卻不似五胡亂華那樣任由胡人屠戮中原。
這也算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吧,所以寧可武人囂張,也不讓人胡人有機可乘。”李一歎氣。】
很多人都搖頭,哪有那麼簡單, 當權者是不能容忍這樣的威脅的, 有句話就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武將手裡有兵, 在軍隊有威望, 士兵很容易隻知將軍而不知皇帝,造反那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這或許有些誇大,但是世情就是如此。
李存勖嘴角微揚, 頗為自傲。
【“要說五胡亂華時期也不是沒有強硬的武將, 冉閔就非常有名, 他的殺胡令更是有名。
當時胡人視漢人為豬狗,稱漢人為“羊”,不僅大肆殺戮,還烤而食之。此時後趙大將冉閔發布了讓漢人崛起反抗的殺胡令, 才讓漢人的血脈得以保存。”
“雖然冉閔行事有些令人詬病,但是殺胡令確確實實震懾胡人,保存漢人血脈,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放眼五胡亂華時期,能讓我看得上眼的,冉閔就是其中一個。”
“不過總體來說,那個時候的胡人危害是遠遠大於五代十國的,所以在這一點上來說,五代十國的武將雖然熱衷造反,但是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李存勖被稱為“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可見他的戰績是很厲害的。”李一誇了一句,下一秒就潑冷水道:“但後來嘛,嗬嗬,又是一個小號唐玄宗就對了,最後死於興教門之變。”】
李存瑁臉色一變,這時候他還沒有縱情聲色,橫征暴斂,還是個驍勇善戰,長於謀略的晉王,他咬牙,臉色變幻莫測。
以唐玄宗比喻,是說他後期也會變得昏庸?興教門之變是……誰反了?
毫無疑問,天幕短短幾句話,將會懸掛在他頭頂一輩子,如果足夠警醒,也許未來會有所不同,這一切都是未知。
【“但也正因為五代十國的皇帝都是武將出身,所以才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武夫秉政,改朝換代猶如兒戲,都是二世而亡,以下克上比比皆是,而這一時期文人幾乎喪失話語權。
大概也是因此文人吸收經驗教訓,所以到了宋朝又反過來大力打壓武將。
兩者顯然都是一個極端表現,一個好的皇帝要學會平衡文武勢力,哪一方過大都不好,建議大家以五代十國和兩宋為教訓,彆學!!!”】
黃巢冷哼一聲,世家壟斷上升渠道,不讓他當官,那他就自己搶!
在他麵前的桌子上放著一張紙,紙上還有墨跡,定晴一看,赫然是一首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儘帶黃金甲。”
這首詩是他落第之後所寫,像那樣黑暗沒有任何希望的朝廷,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
如今再來看,這詩倒是越發應景。黃巢自語道:“我就是要殺,殺他個血流成河,讓那麼公卿士族都知道我的憤怒。”
【“五代十國不為後世所喜甚至幾乎沒什麼存在感的一個主要原因,不就是因為之後文人又占據了上風,掌握話語權嗎?
當然,文人翻身做主是到了宋朝了,在五代十國,他們的話語權是直線下降的,那麼打壓文人階級的五代十國對待軍隊又是什麼態度呢?
都說大宋沒人願意當兵,因為臉上或者身體也會留下刺字,所以很多人都都會罵兩宋對待士兵的糟糕待遇。
但實際上,刺字的事情同樣出自五代十國。
《文獻通考》記載:五代時“征討不息、師人疲苦,多亡命者。梁祖患之,乃令諸軍悉黯麵為字,以識軍號”。
趙匡胤也是五代十國的人,對這種事情習以為常,於是“北宋初期,凡投充禁軍、廂軍者,都強迫刺麵。刺字的部位除了麵部外,還應有兩鬢或額角”。
北宋大名鼎鼎的狄青將軍就同樣臉有刺字。
要知道刺字是上古五刑之一,原名叫做“黥刑”或“墨刑”,也就是給一些犯了罪的人臉上刺字,然後再塗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標誌,以後再也擦洗不掉。
也就是說刺字原本是對犯人的懲罰,讓犯人感到羞辱,這是犯罪的成本之一。
結果你們居然讓士兵臉上刺字,那不就等於是將士兵與犯人放在同一個地位嗎?
要知道凡是在臉上刺字的,就都屬於被正常社會所看不起的人群。
可這樣的刑法卻用到了沒有犯罪,反而是保家衛國的士兵身上,僅僅是因為擔心他們做逃兵,這誰聽了不心寒?哪個百姓願意去當兵啊?這頭一從軍,回家鄉不但不受歡迎反而人人都拿異樣的眼光看著你,你是什麼感受?”】
華夏帝王群
唐朝以及以前的朝代都紛紛在群裡打下一個大大的問號。
武則天隻覺得荒唐,她問道:“婉兒,這後世的操作怎麼一個比一個令人不解,難道真的是朕年紀大了不懂嗎?”
上官婉兒也是被五代十國和這宋朝的騷操作震驚了,她搖頭道:“陛下說笑了,如此羞辱士兵,如何能令士兵奮勇作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