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朱元璋是打算將韓林兒安置於應天府,諸將亦議於中書省設禦座奉韓林兒,但是劉基說:“彼牧豎耳,奉之何為!”又密陳“天命”所在。”
李一笑道:“意思是說,一個沒什麼用的小子,貢著做什麼,天命又不在他身上了。言下之意再明顯不過,天命已經在朱元璋身上了,不需要這麼個招牌了。
不過也確實,當時曹操之所以奉著漢獻帝,那是因為大漢四百載還在眼前,而紅巾軍雖然打著宋朝的名義,可是宋朝已經滅亡百年,又有多少人記著呢,何況這個宋朝後人還有水分的那種,所以沒必要,咱自己拳頭已經夠硬了。”
“當時朱元璋也是領悟,於是將韓林兒安置於滁州,更換其左右宦官侍從,但還是很夠意思的營建宮殿讓他居住,待遇甚厚。”
“第二年,朱元璋自稱吳王,仍奉龍鳳正朔。”
李一道:“不過這些都是幾年後的事情,時間線拉回,那時候朱元璋依然還是弱勢的一方,受到劉福通等人的掣肘。
在控製江左、浙右各地後,朱元璋被封為吳國公,此時的他雖然擁兵十萬,但是地盤不算大,最重要的是還四麵環敵。
東麵和南麵是元軍,東南麵是張士誠,西麵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也就等於和同樣是紅巾軍的朱元璋敵視,反正不是一夥的。
不過,北麵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製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雖然強大,但是又沒有到可以一下子就吞並朱元璋的地步,這樣一來,朱元璋就有周轉和發展的機會。
而此時的朱元璋也就完成“高築牆”的部署,有了合適的地盤,接下來自然就是“廣積糧”。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他采取屯田製,對滴,就是每逢亂世就會出場的屯田製,可有用了。
此外,朱元璋又頒布各項減輕民眾負擔,又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不過幾年工夫,就府庫充盈,軍糧充足,贏得民心。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彆是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李一嘀咕道:“朱元璋這個人吧,你說他厲害確實非常厲害,但是他身上又有著出身帶來的限製。
古代百姓對當官的看法很片麵,一方麵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當官有出息賺大錢,另一方麵對來地方上任的官員要求很低,那就是不剝削他們就是好官了,如果真的為百姓做點實事的,那就是大大的好官。
是既羨慕又帶有偏見的。
而王朝末期的話,大家隻會普遍看見貪官汙吏成片,這種想法也體現在朱元璋身上,並且對他以後的執政影響非常深遠。
同樣的,朱元璋也因此對文人是存在看法的。
他知道治理天下離不開文人幫助,因此他對當朝的這些文人還是比較尊敬的,但是與此同時,對於高高在上的孔孟就很不感冒了,而且是他們的思想還和君權產生矛盾的時候,尤其是孟子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想要皇帝專權的朱元璋那是大大的不和。
而文人尊孔孟比尊敬他還重,他能開心嗎?
在皇帝眼裡那就是天老大地老二自己老三,孔孟排自己後,可彆人不這樣想,所以朱元璋很生氣。
他數次試圖削弱孔孟的地位和影響力,但都遭到激烈反對。
之後還把孟子撤出孔廟,一句話,我去你大爺的!”李一狠狠罵道,這個有點不能忍。
“後來雖然迫於壓力把孟子搬回去,在這之後朱元璋也休戰老久,但是洪武二十七年又開始作。
朱元璋命人對《孟子》進行刪節,最終刪掉了《儘心篇》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離婁篇》“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一章;“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君有大過則諫,反複之而不聽,則易位”;以及類似的“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等八十五條讓朱元璋十分反感的內容。
之後朱元璋又下令,規定“自今八十五條之內,課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一以聖賢中正之學(指《孟子節文》這部書)為本。
此外,還有孔子的後人,也讓他們專心供著自己的祖宗,“養之以祿而不任之以事”,意思就是以後的衍聖公不需要做官,負責好祭祀祖宗就行了,要知道以前孔家曆代的衍聖公基本在朝中都會擔任個職務,也是自朱元璋這時候起,衍聖公便失去了官職。
朱元璋動不了孔孟的位置,就一點點削弱他們的影響力,自己手動刪減孟子的思想……”
李一無語道:“雖然我也不讚同神話他們,也確實沒必要一直供著孔子的後人,但是刪減《孟子》就過分了哈。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些思想哪裡不對了?不但很對,還應該大力宣揚呢!皇帝不好好做皇帝,那就乾掉換人!
整天就知道集權,集權個屁,以為後代各個都天縱之資,英明神武啊,真要這樣,也不會有改朝換代的事情了。
有能力的皇帝手握大權還好,沒能力就應該放權給能乾的臣子,實在不行該亡國就亡國,沒霍霍百姓好吧。
什麼亂七八糟的,也不想想,真的厲害的皇帝就是被架空也能自己奪回權利,哪裡需要前人去費儘心思謀劃,沒能力的皇帝,說句實話,對天下來說,換個有能力的皇帝才好呢。
總之,在這一點上,我隻想對老朱說:hei tu。”】
朱元璋臉色有點黑,他悶不吭聲,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有錯。